毕业来到北京后,我并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类型的工作。所以当时同时做了两份工作,平时在一家少儿英语教育机构做英文老师,周末在一家教育出版社做高中英文教材的校对。大概半年之后,才做了知识产权,直到现在。从那两家公司离职一年后,我再次听到它们的名字,是在法治频道。绝不绝?这事我后来都当作段子给朋友讲。他们都认为我也是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当然,这是玩笑话。
先说说那家少儿英语培训机构。当时它在北京的規模應該不算小,有三个校区,分别位于海淀万柳、亚运村和崇文门。每家都有几十名英文老师,两到三位常驻外教。教育机构么,都必须有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这家机构走的是常春藤风格。每间教室都以一所常春藤的高校命名,孩子在这样的教室里上课,让家长莫名有一种美好的感受,自豪感油然而生。硬件设施自然很好,号称所有装修都是环保无公害,游戏区的玩具就算孩子吃掉了也没事的。课件呢,是从国外引进的最先进的课程,寓教于乐,让孩子们在欢快的游戏中获得英语知识,美不美,棒不棒!老师们大部分是20出头的小姑娘,要说在这个年龄爱孩子,不存在的,最多只是一种类似对小动物的喜爱,基本在孩子哭过三场之后就怒火攻心了,剩下的,也只是忍耐。当时每周都有demo课,程序化的展示课,把精华拿出来,有外教配合,演给来上体验课的家长们(潜在客户)看,之后老师陪孩子玩,负责销售的人员跟有意向的家长谈。这时老师的职责是,把孩子哄高兴,而且反复要引导(洗脑)他们喜欢这里,想要留在这里上课。后来离开后,我经常说,我以后不会把我的孩子送去任何一个少儿英语教育机构。人对自己的孩子有时候都会失去耐心,所以不要相信那些满口喊着“宝贝儿”的教育机构的幼师。
第二家教育出版社,在北大附近,当时在那做够五年的员工是可以解决北京户口。我当时是兼职,跟我一起兼职的有人大的、北语的好多学生。后来大家陆陆续续都不做了。校对的内容有初中高中教辅教材,线上英语课程等。我后来不做了是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他们当时去参加一些会议会用录音笔录下来,让我们听完做成纸质文件,有些领导用方言讲,把人听到怀疑人生,完全可以用来做中文十级听力考试的材料;还有一个是我陆续发现教辅里会夹广告,没错,就像那些时尚杂志一样。后来这家出版社上法治频道也是因为夹广告这个事。
说回到那家少儿英语培训机构,那家机构的负责人后来用家长交的学费去投资别的产业了,再后来资金链断裂,宣布破产,学校也关了,被好多家长围追堵截告上法庭,学费是不是退了不知道,我只听说后来留在那的老师被欠了几个月的工资。
都说教育行业的钱最好赚,那些私立的学校、机构其实都是在收那些信息资源闭塞的、懒惰的家长们的智商税,除非突发事件被暴露出来,不然,家长们还都以为自己的孩子在接受“精英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