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仰

图片发自简书App



前段时间网上流传着一种论调,批判中国人没有信仰,道德沦丧,民族危机。

我赶紧思考了一下自己,我有信仰吗?还真的没有宗教信仰。那我道德沦丧吗?好像也没有啊。中华名族危机吗?貌似在白头鹰老大哥眼中我国越发碍眼了嘛,欧洲老大哥现在也完全不敢像当年那样欺负我们了,危机感一直都有,危机那倒还不至于。网上的论调貌似哗众取宠的吧。

抛开文章不说,我自己也曾经思考过信仰到底是什么。百度百科对信仰的解释如下:信仰指对某种思想宗教及对某人某物的信奉和敬仰,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说穿了,信仰其实就是我们所作所为的行为准则。有的人信奉某宗教,那就是宗教信仰。有的人信奉某种思想,如马列毛主义。有的人信奉某人或物,在我看来这种相当危险。

信仰的进步性

想一想,这所有的信仰其实都指向自我一个内在需求:我们需要一个逻辑来解释内在和外界的关系,需要一个行为准则来支持我们人生的各种选择,让我们今生无悔。(这听起来是不是很耳熟,有点像价值观方法论那套行为准则)。而宗教也好,思想主义也好,或者那些巨大影响力的人,他们其实就是提供了可以满足我们需求的各种准则。不得不说每种流传至今拥有着大量信徒的思想,都在人类历史进步中起到了巨大作用,满足了供需要求才能持续壮大下来,如果信这个教的人按照教义去做都死完了,那这个教肯定也完蛋了。所以这些思想一定是有广义进步性的。

说到这里,也有的人会说,我没什么信仰啊,我就是简单的过日子啊。是啊,也许生活目前待你不薄不厚,你没想过这些问题。但是谁也说不清楚,什么时候,我们的内在和外在就会发生剧烈碰撞。比如遇到了很悲惨的事情,我们会想“为什么是我遇到这样的事情,上天不公平”。比如突然得到了意外之财,我们也会很迷茫”这些钱是我的吗,拿这些钱的对价是什么“。比如我们深爱的人伤害了我们,我们会感觉沮丧,自我价值被严重否定。

历史经验证明,人在遇到重大挫折的时候,容易求助于信仰。我们来看看下面这段关于基督教的阐述:

公元165年,一场毁灭性的瘟疫横扫整个罗马帝国。罗马帝国大约有1/4甚至1/3的人口死于这场灾难,就连皇帝奥勒留(Marcus Aurelius)也无法幸免于难。公元251年,又一次规模更大的瘟疫袭击了罗马帝国,最严重的时候,罗马城一天就有5000人死亡。在突如其来的浩劫面前,人的生命如同芦苇一样脆弱。目睹亲人和朋友染病死去,人们会自然而然地追问,我们之所以活着是为了什么,生命有什么意义。

罗马的传统宗教中缺乏神爱世人的精神。古代希腊人和罗马人信仰的那些神祗,都是有明显性格缺陷的:暴戾、欺骗、嫉妒、反复无常,对世间的人类是藐视和嘲讽的,既然他们是神,就根本不会关心尘世的事情。他们认为,有智慧有能力的人根本不需要别人的怜悯,只有没有用的人才需要怜悯,但是没有用的人只配被驱逐出去。想像一下罗马竞技场中兴致勃勃地看狮子吃人的那些观众,就可以知道当时人性的沦丧程度了。当瘟疫降临的时候,自私的人们抛弃了自己的亲人和朋友,也被自己的亲人和朋友抛弃。垂死的人倒在路边,没有人会多瞧一眼。当时著名的医生迦林在瘟疫刚刚爆发之后,就匆匆忙忙地逃跑了,直到瘟疫结束才从乡下回来。

基督徒在瘟疫到来之后,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对于基督徒来说,因为上帝爱世人,世人也必须彼此相爱,这样才能得到上帝的喜悦。这样一种饱含了爱和慈善的教义,对于当时人人自危、嘲讽一切的社会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震撼。基督徒不顾自身安危地照顾病人,甚至在为死者准备一场体面的葬礼的时候,毫不保留地拿出自己的一切物品。

这就带来了奇迹。生病的人并不是都要死掉的。事实上,即使是对病人进行最基础的护理,比如,给那些垂死的人提供一些水和食物,他们就可能会从虚弱中慢慢恢复,而不必悲惨地死去。那些受到基督徒照顾生存下来的异教徒会相信这是神的恩惠,因此,他们会更容易地加入基督教。在瘟疫没有爆发之前,想要加入一种新的宗教,会受到重重阻力,比如,家里人会反对,亲戚朋友们会反对,现在,亲人朋友大量亡故,原有的社会网络不再能束缚一个人的选择,加入基督教就变得更加顺理成章。在瘟疫爆发的非常时期,基督徒相互支持,他们之间的友爱和关心也会大大提高。即使没有得到基督徒照料的人,也会发现,基督徒在瘟疫中能够生存下来的概率更高,这就大大提高了基督教的威信和吸引力。

非常感人是不是,反正我看到这一段的时候差点要哭出来了。基督教中上帝爱世人的思想,比起古罗马的残暴,对当时社会来说是非常有进步思想的。不过我们不要忘记了,古罗马文明最初也一定有他的进步性,才可以从一个小小的城邦国家扩展成横跨欧亚非的庞大罗马帝国。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一定阶段有进步性不代表永远最适合,一切都是在发展和变化的,基督教的出现正好符合了野蛮与文明的社会需求。以一套相对完整和自洽的逻辑,逐渐成为了全球信徒最多的宗教信仰。

信仰的迷惑性

前面说到因为人有内在需求,需要一个行为准则来支持自己。所以我们可能求助于宗教、思想或者某人某物。然而当你相信了这种思想之后,我们换一个角度来说,可能会出现一个问题是:这个信仰控制了你的心,你开始没有独立思考能力了。听起来有点吓人了对不对?

没错,我们来看下罗胖认为很有意思的,基督教的四大发明(《坏世界研究》)。书里说,我们今天觉得习以为常的很多事情,不是古已有之的,而是基督教发明的。基督教本来只是犹太教的一个分支,为什么后来,它能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性宗教?可以想见,它一定做到了什么前所未有的创新,才会让它这么成功。

我们都知道,基督教在发展历史上,先是受罗马帝国迫害,后来又被罗马帝国奉为国教。其实原因是一样的,就是看到了基督教在争取人心上的巨大能力。所谓基督教的四大发明,都是围绕这一点的。这里我举其中两个,第一个发明,是“心灵管理”,它强调了人心灵的纯洁性和单一性,创造了”忏悔“这种形式来向”上帝“进行自我灵魂的检讨。第二个发明,是“绝对敌人”,这个在我个人看是很恐怖,就是说基督教的敌人,跟利益没有关系,跟敌人具体的行动也没有关系,只要你不是基督教徒,你就是”异端“,是永恒的敌人,必须斗争到底。这种发明对基督教的凝聚力非常大,但我个人对这种感觉有说不出来的反感,总觉得有种族歧视主义,或者“你听我的话我就说你好,你不听我的话我就让你死”的感觉。当然我本人并不信基督教,理解的教义也可能有失偏颇。我只知道我并没有亲眼见到上帝跟我说他的思想,而“他的思想”经常被世俗之人“代言”,目的是为了争取更多的人心。

所以我们有没有发现,不管什么教什么思想,他有存在的合理性,也有阶段性的进步性,但是整体的思想是否要被我们一字不差的封为圣旨呢?我们是需要思考的。就是因为宗教有极大的煽动性,我们更应该保持独立思考,否则很容易被“代言人”利用。保持独立思考并不是对上帝的不敬,如果上帝连给信徒思考的空间都没有,那和暴君有什么区别呢。

我的信仰

说到这里,我想谈谈“佛教”。我不是佛教徒,但相比其他所有宗教信仰,我更倾向于接近佛教。又百度了一下,对佛教的解释是: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我理解的佛教,教给我们的仅仅是自己怎么看待外界,然而又没有明白告诉我们外界到底是什么,一切都在探寻内心的过程中开悟,最终反向影响自己的生活,每个人看到的都可能是不一样的。比如”缘起缘灭、无常“让我们认识到有些事情强求不得,本来就是这样的。又如《金刚经》如是我闻里面大量关于虚和实的问题,都在说明所有的现象,都只是一种假象,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这才算是达到了问题的实质。“我”是我吗?不,只不过是那个名字叫“我”的“我”。还记得那个到底是树叶动了还是心动了的佛教故事吗?这都是辩证哲学的智慧,帮助人们解开内心的困惑苦痛。佛教还提倡与人为善,因果报应,都是很容易接受的。并没有像其他宗教有那么强烈的“异端”排他性。

所以这样一想,我觉得也许我深受佛教影响而自己都不知道。中国14亿人里有多少人是跟我一样呢?我猜想我们并不介意说自己是无宗教人群,毕竟有没有宗教信仰有什么很重要的影响吗?我们有一套自己认可的行为准则就可以了,能自洽和践行不就好了吗?为什么非得归属一个宗教信仰呢?中国人说到底还是务实的,实用主义可能才是我们的信仰。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像一个有着精神内核的文明漩涡,不断把周边文明给卷进来,我们不排斥任何人,也就意味着有可能融合所有人。所以那些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时间一长就会将自己的文化加入到这个大染缸中。你要说这样的文明,没有自己特殊而又普世的信仰,我都不相信。

所以,宗教、信仰、世界观都会因为每个人人生经历不同而不同。没人可以给出普世的答案,而每个人都可能拥有正确的答案。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