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周边,包括我自己在内,都曾有一个当小说家的梦想。不过,很多人没有付出行动,而我是行动者之一。我曾写过5本小说,但只完成了3本。15岁完成1本武侠小说,那时候没有电脑,后来手稿丢了。17岁完成1本校园青春小说,没有出版。25岁写了1本军旅励志小说,于2010年出版。
这样看来,其实我比爱尔兰著名作家萧伯纳要幸运很多。他也曾连续写5本小说,却被60家出版社拒稿,还被人讽刺:“这就是那位写了5本巨著的作家。”而我却很幸运了,在我的写作道路上,尽管无所建树,却一直能得到亲人、朋友、同事和领导的鼓励。不过,萧伯纳始终坚持梦想,他终于在69岁时,凭借《圣女贞德》于1925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随着自媒体的盛行,小说似乎越来越难出版。我自2010年以后,也没有再写过一部完整的小说,但是我的小说家梦想并没有熄灭。我几乎每年都在学习如何写小说,我反复研读过《故事》《剧本》《如何成为作家》《写小说最重要的十件事》……等几十部写作书籍。
毫无例外,我读到的每一本写作技法类书籍,都是在教我们要如何才能写出好作品。2020年9月份,我却读到一本很特别的书籍《如何写砸一本小说》,作者是美国的编辑与作家:霍尔德·米特尔马克和桑德拉·纽曼。米特尔马克曾在多家著作代理机构、书籍或杂志社出版社担任编辑。纽曼著有《蛋糕》等多部小说,而且是一名作家工作坊的小说写作教练。
《如何写砸一本小说》作为一本小说写作技巧类书籍,反其道而行之。从编辑与读者的视角,从小说写作必然涉及的情节布局、角色设计、写作风格等全方位出发,给我们总结了200个小说写作的误区,启发读者。可以让刚入门的小说创作者完美避坑,简直是一本写小说的错题集。当我们写完一部小说后,可以对照这200种写作误区,查找存在的问题,做有针对性的修改。最重要的,当我们被编辑拒稿,或者自由在网上发布作品无人问津时,可以快速而精准地找到问题所在,清楚自己该如何修改。
01 写小说不要自嗨,更不要发泄自我情绪
读完《如何写砸一本小说》这本书后,我专门翻出之前写过的小说,我发现自己犯了“自嗨”的大忌,总是把自己感兴趣或者自认为有意义的事情,进行长篇大论,或者不停地发表感慨和牢骚。
比如,我在写军旅励志小说《成长》,其中有一个描写买鸡腿吃的故事,我想通过这个故事来讲述自己贫穷的状态,我这样写:
这段关于“吃鸡腿”的描写,我写了将近1000字。事实上,这个情节对于整部小说,甚至一个章节来说,都不是重点,我只需要一笔带过即可。那么,我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呢?
原因很简单,我把写小说当成记账,生怕漏掉经历过的每一个细节,以为真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写进小说里就可以打动读者。其实不然,就如我们生活中会遭遇到各种经历,但是当我们向人倾诉时,他人只对那些新奇的、重要的事情感兴趣,至于你一天吃了什么,出门时不小心丢了一支笔,这样的琐碎事件,如果对后续的情节没有铺垫作用,写在小说中就没有意义。
就如本书作者米特尔马克和纽曼在书中写道:
你得点点大家都感兴趣的东西。
写小说时会把自己个人的兴趣误认为其他所有人的兴趣,这块绊脚石你需要跨过去。有些事情连你的室友、朋友和母亲都不想再听了,千万不要把写小说当作你的发泄机会。
说白了,在小说中出现的任何一个事件,都应该和小说中的其他事件有必然联系,比如:我们写主人公丢了一支笔,那丢笔这件事情,就应该给主人公的后续生活带来麻烦,告诉读者“这支笔”中隐藏着某种力量,或者某个秘密。
02 如果逻辑上说不通,千万别说你写的是真人真事
我17岁写完校园青春小说《废途》后,同窗好友都夸我,说这个风格特别像韩寒的《三重门》。但是,当我兴致勃勃拿去投稿时,却没有一个编辑愿意签下这本书,他们都委婉地拒绝我:“您写得很不错,但我们出版社暂时没有这方面的选题计划”。当然,那些只图钱财的自费出版商例外。
实话讲,刚开始被拒稿时,我是很不服气的。我总是觉得自己没有找到伯乐,也曾抱怨自己不认识名人作家,心想如果我认识贾平凹这样的大作家就好了。现在想想,真的很幼稚,我居然把出版小说寄希望于一篇知名作家的推荐信。
不可否认,之于写作者,每一篇文章都如亲生孩子。没有哪一个父母会讨厌自己的孩子,哪怕这个孩子有很多缺点甚至缺陷。但是,随着父母的成长,理智的父母都会重新审视自己的孩子。我时常会思考,为什么我写的小说会被编辑拒绝呢?问编辑吗?我和人家不熟,套用一句网络流行语:“我也不知道,我也不敢问啦!”
当我读了《如何写砸一本小说》这本书后,我发现《废途》其实触碰了很多小说写作的禁区。比如,我在写作时一直强调要写真人真事,但是逻辑上却说不通。在小说的开头用了大量笔墨来描写一位让主人公讨厌的校长,而在后续的章节中,这位校长却无缘无故地消失了,没有任何交代。
这是不是和真人真事很像呢?比如,我们上中学时,会和某位老师发生冲突,但是毕业后可能就再也不联系,从此相忘于江湖。但是,写小说时不能这样。在小说中出现的每一个人物,尤其是用大量笔墨去塑造的人物,一定要与主人公的大部分生活产生关联,甚至对他在小说中的整个生命周期和命运产生影响。
也就是说,出现在小说中的一个人物,或者一个事件,要能让读者在逻辑上看得明白且感受到真实。而不是你自己认为写了“真人真事”,读者就一定会认同。要知道,当发生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所以,我们在写一个虚构故事时,重点不是真实发生过,而是从逻辑上讲,发生这样的事情,是合情合理的。正如本书作者所讲:
当作者写出一个不大可能发生的事件时,读者信还是不信,取决于在作者所搭建的世界中该事件是否与周围的每样事物都息息相关,从而令读者感到这件事是顺其自然发生的。
比如,你在故事中描写主人公丢了一份很重要文件,最后在某酒店里找到了。在前面就需要为此铺垫,因为好运不会无缘无故地产生。主人公成功找回重要文件,只有你写过他在入住酒店时,和打扫卫生的阿姨有过一段有趣的对话,读者才会觉得这份重要文件能够失而复得,是一种必然。
因此,我们必须要清楚,小说中任何角色的行为,都是出自角色在特定环境下做出的决策,角色的命运一定是和他自己的选择相关,而不是作者为了写作方便,刻意安排一个角色的命运,或者安排一个角色做出和其价值定位相悖的行动。比如,你不能让一个街头小混混,突然变成一个正人君子,言行标准都是一个典型的绅士,除非你之前通过铺垫来告诉读者,他那些小混混的行为都是装出来的。
03 不要对角色的内心独白进行实况播报,更不要说东写西
米特尔马克和纽曼在《如何写砸一本小说》这本书中,很明确地告诉读者:“无法获得出版机会的小说常常充斥着主人公回顾自己人生的故事。”我认识很多小说创作者,包括我自己在内,总是觉得在一个场景中写对话很别扭,于是给角色加入内心独白、回忆或者大量的景物描写。
我做了一下统计,常见的错误主要有三处:
第一,为了说明角色某种行为的合理性,刻意设置场景,用大量的篇幅让角色去回忆过去的事情。比如,当写到一个角色失恋后怀念旧情人时,专门安排角色在傍晚时分,坐到海边去,海边空无一人,只有角色独自坐在那里,他看着大海与沙滩,还有飞向天空的海鸥……这时,角色会回忆起自己曾与旧情人在这里约会,接着就可能用一个章节的内容,去描绘这个角色的回忆内容,以及他对上一段情感的反思。
这样写真的好吗?米特尔马克和纽曼告诉我们:尽管角色偶尔反思能够在场景中起到良好的情节过渡作用,但反思本身并不能被当作一个单独的场景。所以,我们笔下的角色,可以回忆过去,通过回忆来反思,前提是必须为推进故事情节服务,而不能让回忆与反思导致小说节奏停下来,变成赤裸裸地向读者推销观点,甚至教育读者碰到某种情况时,应该如何处理。
第二,在小说中加入大量的内心独白,把小说情节写成人生感悟。没有太多小说创作经验的写作者,在写作时总是喜欢“睹物思情”,似乎一个角色在听到什么、看到什么之后,一定要有所想法,而且必须写出来。如果不写,就会觉得遗憾。通常来讲,我们在刚开始动笔去写一部小说时,最容易犯这个错误。因为刚动笔创作一部小说时,创作的激情最饱满,写作者恨不得把那些在心中积压许久的想法和感受,自己多年来对生活的观察和体会,从各种书籍中得来的感悟,一股脑儿全盘托出,用大量的篇幅把角色的内心想法和过去的经历写得非常详细。
比如,当写到主人公开车去往某地时,明明只有几公里的路程,但是作者却可能用20-30页的内容描写主人公在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想。当他看到一排梧桐树时,先用大量的笔墨去写梧桐的景色如何迷人,再写主人公看到这样的景色后,心情如何愉悦,接着写主人公回忆起多少年前在这片梧桐林里的经历,最后还要写主人公关于环境保护或者其它忧国忧民的哲学思考、人生思考、社会思考。
这样写真的好吗?当然不好,过多的内心独白、回忆、景色描写,会把小说带入一种几乎停滞的困境。《如何写砸一本小说》这本书中告诉我们:无法出版的小说,往往具备一个典型的特征,那就是描写内心活动的篇幅远远大于实际行动的篇幅。我们应该多写动作,让小说中的画面动起来,让情节向前推进,而内心活动与过多的景物描写,只会让小说的情节停滞,就如你在演讲时,你可以稍做停顿,你在演奏一首乐曲或者唱一首歌时,也可以稍做停顿,这样的停顿更有节奏感,但你不能停得太久,要不然听众还以为你忘词了。
第三,在一个明明很热闹的场景中,加入大量的内心独白,导致小说的内容完全脱离角色所处的场景。我们在观看电影时,经常会看到一些闪回镜头。比如,一位母亲在某次聚会上,看到一个女孩后,感觉可能是自己失散多年的女儿。于是,写作者就用大量的篇幅去描写这位母亲的内心活动,写她当年如何与女儿失散,为了寻找女儿又付出了多少努力,整个章节的大部分内容都在写母亲的回忆,还有一小部分内容写的是这位母亲是多么想冲上去与女孩相认。
显然,这样写是不合适的,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闪回镜头,通常是一闪而过,少则几秒钟,多则2-3分钟,如果写成文字,顶多300-500字。如果超过这个篇幅,那就真不是“闪回”,而是有“闪”无“回”。既然我们在小说中安排一个聚会的场景,而且也计划在这次聚会中,让一位母亲与她失散多年的女儿重逢,我们只需要用几十个字,描写一下母亲的内心活动及面部表情,然后一切回归到聚会场景中,让母亲与这个女孩简单认识一下,寒暄几句,一起跳支舞,或者在聚会上制造一些意外事件,让母女俩有更多的接触,才符合正常的逻辑。
最后,成功的小说各有各的成功,但失败的作品却总在犯同样的错误。了解写作中常犯的错误,比学习如何成功的技巧更为重要。通过学习失败的案例,我们可以做有效的对照检查,清楚如何修改才能获得编辑的认可,读者的认同。如果读了很多如何写出优秀作品的写作书籍,还是没有找到小说创作的门道,读一读错题集,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毕竟别人踩过的坑,我们就没必要再踩一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