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 —— 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里提到,动态系统特别复杂,就像一团乱麻,只有把时间和空间的视野放宽,好好钻研,才能搞明白它整体是怎么运作的。圣吉总结了十一项法则,这些法则看着好像挺矛盾、挺反直觉的,但其实里面藏着系统思考的大智慧。
1. 今日的问题来自昨日的解。
2. 愈用力推,系统反弹力量愈大。
3. 渐糟之前先渐好。
4. 显而易见的解往往无效。
5. 对策可能比问题更糟。
6. 欲速则不达。
7. 因与果在时空上并不紧密相连。
8. 小的改变可能产生巨大影响,但高杠杆解往往并不明显。
9. 鱼与熊掌可以兼得,但并非立竿见影。
10. 不可分割的整体性。
11. 不要归罪于外。
我根据圣吉他们说的系统微妙法则,再结合我自己学习和实践系统思考的经验,整理出了应用系统思考的六项基本原则,。这对于HR和企业管理人员来说,在日常工作里解决问题、提升管理效果,那可是相当重要的指导。
1.要看长远,别只顾眼前
企业就像一个超级复杂的大机器,各个部门、各项业务就像机器里的零件,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就像多米诺骨牌,一块倒了,后面的就跟着倒。对于那些复杂的问题,“因”和“果”在时间和空间上往往不挨着。这里的“因”,就是和问题表现直接相关的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果”就是我们能看到的问题表现。
要是没有系统思考,咱们过去解决问题的办法,经常会带来不好的副作用。比如说,有个企业为了快点提高业绩,有一阵儿使劲搞销售激励政策,鼓励销售人员拼命拓展客户。短期内,业绩确实涨了不少。但是从长远看,因为太看重数量,销售人员对客户质量把关不严,后来好多客户退货、投诉,企业的品牌名声和长期收益都受了影响。这就是彼得・圣吉说的“今日的问题来自昨日的解”。
所以啊,咱们HR和企业管理人员,得有时间观念,处理问题的时候,不能只看眼前。就像制定员工绩效考核方案,不能光想着当下的业绩指标,还得想想这个方案长期执行下去,对员工的工作态度、团队协作,还有企业的整体发展会有啥影响。得把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都考虑清楚,不能光盯着眼前这点事儿不动弹。
二、要顾全大局,别各自为政
彼得・圣吉说过,好多人总觉得因果关系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接近的,所以习惯在问题发生的地方找原因、想办法。这就跟“盲人摸象”一样,摸到象牙的觉得大象像萝卜,摸到腿的觉得大象像柱子,每个人都只看到一小块,还以为自己看到的就是全部。在企业里,“本位主义”和“局限思考”就跟传染病似的,到处都是。
比如说,销售部门为了冲业绩,拼命接订单,也不管生产部门能不能做得过来、能不能按时交货。生产部门就抱怨销售部门接的订单太乱,生产安排不起来,而且回款慢,影响资金周转。一出问题,大家都喜欢“甩锅”,销售任务没完成,销售部就怪产品不好、生产支持不到位或者市场竞争太激烈,从来不想想自己的销售策略和客户维护有没有问题;生产部门就指责销售规划没做好、协调没跟上。
但是企业是一个整体,就像圣吉说的“没有绝对的内外”和“不可分割的整体性”。比如说,企业遇到人才短缺的问题,HR不能光想着从外面招人,还得看看内部的培训体系完善不完善,员工的职业发展通道顺不顺,各部门之间的人才流动合理不合理。得把本位利益和局部观点抛开,从企业整体的角度去想问题、解决问题,有时候还得自我反省,把原来觉得是“外面”的因素当成系统“里面”的情况来处理。
三、要找根本原因,别乱贴膏药
在平常生活和工作里,咱们习惯用自己熟悉的方法解决问题,经常“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像企业发现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第一反应就是涨工资。结果呢,钱花出去了,员工积极性还是没提起来。这是因为咱们的思维在处理复杂系统的时候,天生就有缺陷,很多时候咱们觉得明显的解决办法,其实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在企业管理中,比如说为了提高产品质量,企业就使劲增加质量检测环节,也不想想生产流程里可能还有啥问题,员工培训到位没,原材料质量稳不稳定。就盯着质量检测这一个点,忽略了其他环节和质量之间的相互作用,最后产品质量还是没法真正提高。
所以啊,面对系统问题,咱们不能想着靠一个办法就能马上解决。得学会看到关键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比如说产品质量、员工技能、原材料供应、生产流程这些因素是咋相互影响的。只有把这些关键因素的互动搞明白,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
四、要找关键杠杆点,别到处撒网
在企业这个系统里,有些部分就像杠杆的支点,看着不起眼,但是对其他部分影响可大了,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一个小小的改变,就能带来很大的持续改善。
但是企业系统里面的影响因素太多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又复杂,好多还藏得很深,不容易发现。比如说,一家制造企业发现产品次品率高,一开始以为是生产线上工人操作不熟练,就加强了工人培训。但是培训完了,次品率还是没降。后来仔细一分析,原来是原材料供应商不稳定,提供的原材料质量时好时坏,这才是导致次品率高的关键原因。
彼得・圣吉觉得,学习系统思考能提高我们找到“杠杆解”的可能性,实现“鱼与熊掌兼得”。咱们HR和企业管理人员,得学会深入分析企业的系统结构,找到那些关键的、能起杠杆作用的因素。比如说在提升团队绩效方面,不能只看员工的工作时长或者加班情况,得去分析团队的分工合理不合理,沟通机制顺不顺,激励措施有没有效果这些深层次的结构问题,找到“根本解”和“杠杆解”,不能只做表面文章。
五、要预见连锁反应,别冲动决策
企业系统里面各部分相互影响,会形成一些特定的行为模式。要是咱们没有系统思考,有些看着有效的办法,实际上可能会带来不好的“后遗症”,让咱们的努力白费。
比如说,有个企业为了提高市场占有率,决定大幅降低产品价格。一开始,销量确实涨了不少,市场占有率也提高了。但是没过多久,竞争对手也跟着降价,而且因为利润空间变小了,企业在产品研发、售后服务这些方面的投入也少了,产品质量下降,客户满意度降低,最后市场份额又开始往下掉,还影响了企业的品牌形象。这就是“补偿性反馈”机制在起作用,外在的降价干预引起了系统的反应,这种反应把降价的好处都抵消了,甚至结果更糟,就像“拔苗助长”,违背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太着急反而坏事。
所以啊,咱们得理解并善用“补偿性反馈”机制。比如说制定员工晋升政策的时候,不能只看业绩,还得想想晋升对员工工作态度、团队氛围,还有企业长期发展的影响。得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及时调整策略,保证企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六、要给改变留时间,别急于求成
在企业管理中,“先好后糟”的例子也不少。
比如说,企业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引进了一套新的生产设备,前期花了好多钱和精力去安装调试。一开始,生产效率确实提高了,管理层觉得问题解决了,就不怎么管了。但是时间一长,设备的一些小毛病慢慢显现出来,因为没有及时维护和升级,设备性能下降,生产效率不但没有继续提高,反而又回到原来的水平,甚至更低了。
从系统思考的角度看,那些不符合系统思考本质的干预措施,虽然短期内可能有点效果,但是因为触发了“补偿性反馈”或者产生了“副作用”,随着时间推移,问题会变得更严重。所以啊,咱们做决策和采取行动的时候,得注意并把握时间延迟。比如说推行一项新的员工培训计划,不能只看培训结束后的短期效果,得一直关注员工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情况,还有对企业绩效的长期影响,不能稍微试试就放弃,或者干到一半就不干了。
总之,系统思考的六个原则,对HR和企业管理人员来说,就是在复杂的企业管理中找到正确方向的重要指引。希望大家都能好好掌握和运用这些原则,让企业管理更高效、更顺畅,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