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乐健君
图/石 鲁
也许是自己读书少的原因,我一直觉得如果古今中外的名家大师们都是带着某种功利色彩去写作,而没有自己浓厚的兴趣爱好或历史责任的话,那他们留在这个世界上所谓的作品,一定会是臭不可闻的开腚纸。
或许咱是孤陋寡闻,到目前为止,还真没听说哪位真正能够称得上“家”的人,在有生之年看到自己靠写作赚到钵满盆满的银子。这里的“家”指的是真正公认的“大家”或者“大师”。其他自称为“家”的请不要亵渎这个神圣而高尚的词汇。必要时请绕行!包括类似被李敖先生所点名的那些人,或者是那类人。
以跳不出以赚钱为目的这个小圈子,並已经被此“目的”结结实实绑架下写出来的东西,暂且把它称之为自产自销式的“自慰”,能有多大的快感?也许会有短暂的小激动或小颤抖吧。
当然,2017年全国版税收入达到破百万的有60几名作家,这其中纯粹以赚钱为目的的人占多大的比例,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的写作初衷里注意力如果完全集中在“钱”上,其作品一定不会得到市场和消费者(读者)的认可。
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与银子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其真实目的是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捎带脚儿的也是完成他父亲司马谈的遗愿。其写作环境及背景即恐怖又复杂,司马迁为写《史记》耗尽毕生精力,有生之年也没有亲眼见证这部历史巨著在大庭广众之下闪亮登场。而是在他死后若干年后,被他的外孙杨恽才把这部五十二万多字的不朽名著公诸于世。自己的作品万众瞩目的时刻,自己却没有机会见到,谈何收入。
虽然大名鼎鼎的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先生能够捐献出2000万元的稿酬,但这可是两位大师级巨匠的故事,岂能是普通一丁所能企及。
一位朋友早就在2014年探究中外“大家”们的稿酬时,对歌德、海明威、沙士比亚、鲁迅、卡夫卡、朱自清、大仲马等等大咖们的稿费收入作了详尽的分析研究,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想靠写作发财是一件非常不靠谱的事情。
不可否认的是,用心写出来的东西如果质量足够好,市场认可度足够高,会有出版社向你伸出橄榄枝,会有各种写作平台会与你签约,也会让你体验这个者那个主,这又怎样呢?您能做到在今后所有的日子里,都能保持高质量的输出吗?您的文章都能通过这个点赞数那个喜欢数,这个点评数那个被评数颠来倒去的比就能出彩?我看未必。如果这都能靠如此顽皮的计算,算着算着成为一名好作者,继尔成为名作家,作弄出真正的好文章的话,那数学系的同学首先会当仁不让地靠着出色的计算能力,捷足先登地成为很好的作家,早就没咱们什么事了。大家大可不必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了;大可不必把写作当一生喜欢的乐趣了;大可不必去笃定写作有悦人和悦己的功能了。
自己写的东西好与不好与什么故弄玄虚的所谓精密的大数据分析、拆解文章、破解密诀等等有多大关系,智者自知。读者、市场和时间会给我们答案的。所以,这也是我从来不在《简书》里看付费文章,也从不参与冠以所谓“高品质”收费群的真实原因。因为比这里强的不知道多少倍的所谓写作技巧、方略等真正的干货比比皆是,並且真的是“大家”箴言。因此,我也在时刻提醒自己:千万别把自己一生喜欢的写作之路走窄喽、走偏喽。
咱就是那个一周才憋出六七个字的那个农村小老太太……喜欢归喜欢,一定不强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