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读这件事

陪读这件事


陪读,似乎成为时下中国热议的一个词语。“家有读书郎,全家跟着忙。”陪读,顾名思义就是陪同孩子读书,是家长以牺牲自已的爱好和追求为代价,对孩子的生活学习全程参与、陪伴的一种行为。


幼儿园的孩子,在每个父母的心中都是好孩子,没有丝毫瑕疵,学校,只是孩子的另一个栖息场所,且能在如此优美舒适的环境下结交不同的玩伴,还能接触到诸多闻所未闻的新游戏,何乐而不为呢。放学后,一张张灿烂的笑脸与老师告别,和爸妈见面。可惜,幼儿园太过于短暂,三年倏忽一下而过。


小学一年级开始,结束嬉戏玩耍,开启每日作业新模式。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写作业。一张张灿若夏花的笑脸,渐次被无尽的催逼作业取代,渐次笼罩一层看不见的薄雾。作业,尚好,晚上无论做到几点,可以完成。可是遇到考试,在规定时间内,要求统一完成。成绩单上看见一个个不等的“×”,希望的肥皂泡逐渐落空,那份失落和怅然,顿时变成言语中伤甚至大打出手。


自此,美丽的童年蒙上一层灰色。为了提升孩子的成绩,茫然不知所措的家长,想法设法“陪读”,以其缩短孩子和别人的差距。各种不同的“陪读”相继出现:


①“生活陪读”,家长主要从衣食住行等生活方面给予孩子全方位的零距离的无微不至的关怀。一个家长说:“孩子从来没离开过我,太小了,照顾不好自己,我不在身边哪行呢?”的确,很多学生是独生子女,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全力以赴于学习和应试,日常事务难以自理,衣服不会洗,被子不会叠,甚至洗头都成问题,因为在家时,这一切全由母亲统揽。由于长期的娇惯和众星拱月的地位,养成了这些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吃现成、喝现成、穿现成、用现成,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已是心安理得的事,说得严重点,怕是一时难以改变了。


②“监督陪读,”家长对自己孩子的自觉性不大放心,生怕他们不学习,让城里的生活晃花了眼,上网、玩游戏,更怕孩子变坏。一个家长说:“我家×××,自觉性差,管不住自己,喜欢上网,我要不在身边看着,还了得!”于是昼夜监督,陪孩子走到校园,接孩子回到租住房。孩子学习,自己坐在一边打毛线或看书,间或还找教师了解情况,弄得像特务似的盯梢得很紧,一有风吹草动,便立即采取行动,把孩子所有的自由都囚禁在自己的视野之中。


③攀比陪读。所谓攀比陪读,就是人家孩子陪读都上了大学,我也应该陪。一个家长竟然说:“人家能陪,我为何不能陪,又不比人家矮一截;再说,人家小孩上了大学,我的孩子万一考不上,脸往哪搁?”在这种心理支配下,即使是硬撑着脸面,也得坚持下去。


④盲从陪读,就是为数不多的家长,在陪读的“大好形势”的感召下,也随之汇入陪读者列。一个家长说:“左右隔壁都来租房陪读,他们劝我来,我就来了。大家都陪,不陪好像不放心,牵肠挂肚的。”


综合来看,家长们的陪读心理还很不成熟,很多家长没有能够树立正确的陪读观,甚至掺杂了一些不健康的扭曲的心态,这样陪下去,能够陪出心理健康、个性张扬、学业优秀的大学生吗?确实令人深思和忧虑。


陪读,并不是盲目地照搬和抄袭,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打造一套适合自己孩子健康成长的学习无忧体系。


即变“生活陪读”为“学习陪读”,变“监督陪读”为“信念陪读”,变“攀比陪读”为“责任陪读”,变“盲从陪读”为“协调陪读”。


其一,变“生活陪读”为“学习陪读”,不要一味的迁就自己的孩子,让孩子明白:我来陪读并非怕你吃苦,不能自立,主要是为你的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以便你更好的长身体长知识,将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提升你生命的价值和品位。给了孩子这样的思维观念,他们就会感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曾益其所不能。”就能够不怕吃苦,锻炼自己的生活本领,变父母之爱为学习的动力,从而实现陪读的正诱导、正迁移。


其二,变“监督陪读”为“信念陪读”,要信任自己的孩子,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孩子明确自己以前的很多做法和想法都是幼稚的、不成熟的,甚至是错误的,从而慢慢的树立他们为崇高的理想而奋斗的信念,斯大林说过:“只有伟大的目的才能产生伟大的毅力。”信念是一盏明灯,自觉性是实现信念的重要保证,有了这些一切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其三,变“攀比陪读”为“责任陪读”,要明确自己的陪读不是因为外在的原因,而是一种责任,即如何利用自己的陪读来塑造一个生命的责任,并把这种责任渗透到与孩子的日常接触之中,用责任来呼唤责任,“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最后,变“盲从陪读”为“协调陪读”,要协调好孩子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关系,及时发现孩子环境中、生活中、学习上乃至心理上的问题,循循善诱,协同解决,让孩子轻装上阵,轻松起来,更有利于孩子集中精力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之中,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任何一种教育,都不是万能的,可以照搬的。结合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陪读”,不但可以防患于未然,且能和孩子共同成长,了解其思想动向,及时纠正孩子生活或学习中的不良习惯,使之向善、向美,和谐发展。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