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你尝没尝过“杂货菜”。
那是儿时街坊邻居红白喜事才有的“盛宴”。办事儿坐席,每桌总是剩下许多菜肴,在那个拮据的年月,谁也不忍浪费。于是,主家总会备下几个大水桶,专门用来收集席面上撤下来的各色饭菜。
一场事罢,往往能装上六七大桶。五花八门的菜肴混在一处,便得了“杂货菜”的名头。自家是断然吃不完的,除了分给帮忙操劳的亲友,更要惠及左邻右舍。每每此时,家家户户都端出干净的脸盆,盛上满满一盆。
这杂货菜,竟成了我童年最惦念的味道。说来也怪,或许正因为它难得。正如哥哥总结的:“有钱没处买去!不办事儿,谁家会特意做这样一锅‘大杂烩’?”
它算不得一道规矩菜,滋味全凭偶然。一筷子下去,永远猜不透会夹起什么——是一颗圆润的肉丸?一块酱香的红烧肉?一片滑嫩的鸡肉?还是一颗酥脆的花生米?……林林总总的食材,千滋百味,在唇齿间碰撞、交融,最终奇妙地调和出一种独一无二的、令人魂牵梦绕的复合滋味。那滋味,是盛宴的余温,是邻里的情分,更是那个年代特有的、混合着烟火与人情的记忆密码。
如今想来,那一盆盆杂货菜,早已超越了果腹的意义。它是在物质匮乏年代里,人们对食物最朴素的珍重,是邻里互助、情谊共享的温暖载体。那混合的、难以复制的独特味道,是生活的本色——它由无数偶然(下一筷夹到什么)与必然(分享的情谊、对生活的坚韧)交织而成。它提醒我们,最深刻的滋味往往并非来自精致的单一,而是源于包容的混合,源于在有限的境遇里,人与人之间流淌的温情与智慧。杂货菜的味道,是时光窖藏的老酒,酿着过往的艰辛、温情与达观,在记忆深处,历久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