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的戒律观
慧净上人
首先,恭喜大家受戒回来,成为一个如实的出家人。
受戒,是出家人最基本的身份代表,至少要受过沙弥戒或者式叉摩那戒,出家没有受戒,严格来讲不算是出家人。然而我们是专修净土法门,对净土法门的戒律观,我分五点说明。
第一,持戒不依戒。
持戒是出家人最基本的生活与修行,在佛陀时代还没有宗派之分,只要是出家人都要受戒守戒,以戒为本。佛教到了中国分为八宗,但八宗也都必须要受戒守戒。
八大宗派之中除了净土宗,其他宗派都是圣道门,属于自力难行道,不是他力易行道。我们是净土门,属于他力易行道,所以我们是持戒不依戒。
圣道门之各宗各派,都要受戒、持戒,而且要持戒清净,之后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戒定慧是圣道门的过程,戒又是圣道门的基本功,所谓「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一心持净戒」,没有戒,谈不上定跟慧。修圣道门是靠自力,靠自力修戒定慧三学,三学成就而了脱生死,成就佛果;但持戒清净很困难,无戒则无定慧,无定慧则不能了生死成佛道,这样就失去了出家受戒的终极目的。
但是,即使持戒清净也还不是解脱,因为那只是基本而已。戒是防非止恶,防止三业之中的身业与口业,而意业要靠定,成佛更要靠定与慧。
对净土宗的出家众来讲,也是要受戒守戒,但即使持戒清净,也不靠戒的功德,不依靠戒到极乐世界,完全都依靠弥陀救度,依靠弥陀名号。所以对净土宗的出家众来讲,对戒律,是持戒但不依靠戒。
第二点,持戒之精神。
即使受了戒──不管比丘戒、比丘尼戒也好,沙弥戒、沙弥尼戒也好,我们能做得到吗?做到又能做到几分呢?其实我们是做不到的。老实讲,如果能够不犯根本大戒,可说已经是阿弥陀佛了。事实说来,即使受了戒,我们也有意无意的在犯其他的戒,乃至根本大戒。
戒,是佛陀二千五百年前,在印度随着当时时节因缘,也就是当时的人事境物而制订种种的戒律,现在时空遥隔这么久、这么远了,虽然很多戒条未必适合现代与适合当地,但基本上大部份还是我们所应该遵守的──可是其实我们也做不到。
印光大师专修净土法门,对净土法门的戒律做了一个戒律观,很简单但也很扼要,就是「粗持重戒,老实念佛」。这个就是净土宗不论出家在家所应该遵守的。
可是我们还是有意、无意的会去犯,那怎么办呢?一方面,戒是二千五百年前所制定出来,一方面我们又做不到,所以就是 持「戒之精神」。
也就是说,持守「戒」的精神,戒的目的要我们生活简单朴实,语言诚恳和蔼,威仪安详稳重;要我们恒常观心,防非止恶;要我们诸恶莫做、众善奉行。我们就掌握这个精神,体会这个精神。
既然要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那不管戒律有规范到的条文也好,没有规范到的也好,凡是恶的,凡是非的,凡是在此时、此地、此人,现在的时间、时段,现在的空间、环境,现在的人事,不应该做的,即使戒律上没有规定,我们也不可以去做。这个就是把握着戒的精神,持守着戒的精神。
不然戒条里面很多已是不合现在的时空,我们要怎么去遵守?这是第二个,持「戒之精神」。
第三点,戒如照妖镜。
我们面对戒条,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犯,可是我们有心去持守,但无力持守,所以戒条无形中就像一面照妖镜,照出我们凡夫的本性、本来人。
善导大师在《观经疏》说我们都有佛性,可是「垢障覆深,无由显照」。又说我们是「罪恶生死凡夫,无有出离之缘」。这两段话,可以说是惊天动地,惊心触目!
有佛性,可是被贪瞋痴深重的覆盖着,无法显现,那注定永远地没办法成佛;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无有出离之缘,那肯定永远都在六道里面。六道得生人天是很稀少的,往往都是在三恶道,那岂不是更让我们仰天伏地,嚎啕大哭,甚至无声无泪,无法形容地伤恸至极!所以看到这两段法语真的是惊天动地,触目惊心。
那善导大师所讲的是真的还是假的?我们以戒律来检讨我们的身心,就知道善导大师所说的没有错。
戒,我们持不清净,即使持清净了也不能解脱。也就是说,戒是世间法,世间法不能解脱,出世间法我们更做不到,所以注定我们无有出离之缘。所以有受过戒,了解戒的条文,才晓得我们是罪恶生死凡夫,那这样怎么办呢?有这样的深信,这样的罪恶观,就能够很容易的体会弥陀的悲心救度而全身心通身靠倒弥陀的救度,成为机法二种深信的念佛人。所以说戒就好像照妖镜。
第四点,往生(念佛)胜持戒。
若念佛往生,在家胜出家;不念佛往生,出家输在家。意即:能够念佛往生极乐世界的话,则在家人胜过出家人;不能念佛往生极乐世界,即使是出家人持戒清净,乃至高僧大德,都不如往生极乐世界的人。因为念佛往生极乐世界不但脱离轮回,而且能够成佛。
持戒的目的就是为了奠立基础,进一步修定发慧,目的就是为了脱生死,但却由于不能持戒清净,而不能了脱生死,还有下辈子,还有轮回,这样危险就很大,往往堕落三恶道,所谓「从天生地狱」、「一失人身,万劫难复」、「佛袈裟下失人身,重得人身有几人」,往往不是钉床火柱就是牛胎马腹。
所以,虽然出家可贵,受戒、持戒更可贵,但对我们来讲有最高无上可贵的,就是善导大师所讲的:「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而「切愿往生弥陀净土」,这是最高无上的可贵。
《观经》说:「若念佛者,即是芬陀利花。」佛陀以芬陀利花赞叹念佛的人,不以芬陀利花赞叹受戒、守戒的人。
《大经》也说:「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念佛能具无上功德,但持戒不能。
第五点,贤能非戒腊
净土宗的教团是依贤能为主,「贤」就是品格、品性,修为、修行,「能」就是能力,思惟的能力,语言的能力,办事的能力。我们是依贤、依能,即所谓「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不依戒腊。
也就是说,净土宗是讲平等的,所谓「五乘齐入」,不分是比丘、比丘尼,沙弥、弥陀尼,也不分在哪里出家,只要进到我们这个道场,每个人都是常住众,彼此平等平等。所以,不分男众女众,不分出家长出家短,受戒长受戒短,是受什么戒,都不分这一些,只要是贤能,就能普受敬重,就能获得重用,职位就排在前面,我们就是这个观念与作法。
受戒之后才晓得,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无有出离之缘!垢障覆深,净体无由显照,即使持戒也持不清净,就像道绰大师所讲的:「纵有人天果报,皆为五戒十善,能招此报,然持得者甚稀。」道绰大师所处的是隋唐佛教黄金时代,持得者都已经很少了,何况是末法时代呢?末法时代无论出家、在家,「若论起恶造罪,何异暴风駃雨」,所以对我们出了家受了戒的人,更应该要有惭愧心、谦卑心。这样的话,就回归到我们的宗风──对弥陀恭敬信顺,对他人恩慈体贴,对自己谦卑柔和。
受戒之后更要尽量对他人恩慈体贴,对自己谦卑柔和,同时让美归功、分怨共过,所以对于宗风所讲的「对他人恩慈体贴,对自己谦卑柔和」、「让美归功,分怨共过」,希望大家能够彻底的学习,尽量的做到。
受戒回来了,不管男女老少,智愚贤劣,都是人天师范──但实在是很惭愧,一点都称不上,但至少要像宗风所讲的「凡事守大体,有分寸」,安守自己的本位本分,而在思惟上要得体,要守大体有分寸;在言语上也要得体,也要守大体有分寸;在举止上也一样。思惟见解、为人处事都要守大体,不要胡思乱想,不要起情绪。如果能够平静、理性,就能够生长智慧,就能够晓得应该怎么说、怎么做。
今晚就谈到这里。
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