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越读营里讨论了换维阅读方法,就是把以时间为维度的阅读,换成以结构为维度的阅读,通过先分析出一篇文章的逻辑结构,来抓住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主要观点。讨论一完,就有小伙伴跃跃欲试,找了篇正在看的文章进行实践,可是看了半天就卡住了,实在分析不出来文章是个什么逻辑结构。
他把文章分享到群里,大家一看,确实不好分析其结构,那是一篇关于对经典作品是什么的文章,其中的一段内容如下:
三、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自己以遗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像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
基于这个理由,一个人的成年生活应有一段时间用于重新发现我们青少年时代读过的最重要作品。即使这些书依然如故(其实它们也随着历史角度的转换而改变),我们肯定已经改变了,因此后来这次接触也就是全新的。
所以,我们用动词“读”或动词“重读”也就不真的那么重要。事实上我们可以说:
四、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
五、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我们以前读过的东西的书。
上述第四个定义可视为如下定义的必然结果:
六、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从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
而第五个定义则隐含如下更复杂的方程式:
七、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带着以前的解释的特殊气氛走向我们,背后拖着它们经过文化或多种文化(或只是多种语言和风俗习惯)时留下的足迹。
文章写得很好,但说到各个段落之间的关系,在我看来,那更像是一些观点的罗列,并不是按照一种很严谨的逻辑关系在展开论述,最多算是并列结构吧。或者是自己水平太低,实在找不出文章有没有隐藏的结构。
联想到前段时间,听了个关于如何从构图去欣赏一幅画的讲座,授课的是中国画院的院长,他结合名家作品,详细介绍了绘画和摄影常用的构图方式,以及作者通过不同的构图,在传达什么思想。
课后我就很注意在看到画或者照片的时候,去分析一下它的构图,套一下老师说的理论,但是让人丧气的是,大多数时候,我就压根看不出画是何种构图,更别说能看出作者的创作意图了。
后面反应过来,在课上,我们看的全是大师的作品,每幅都是画作的典范,无价之宝,自然方方面面都趋于完美。而我平时看到的,多是街头的平庸之作,百把块钱就能买很大一副,你非要指望它能有多少艺术价值让你观赏分析,既难为它了,也难为我了。
同样的道理,作为初级阅读者,要想训练出阅读能力,千万不能抓到啥读啥,还是要选择那些真正的好文章来读的,至少是能够当作好文章范本的文章来练习。好文章应该是结构清晰,逻辑明显,表达简洁易懂的,这样的文章看的多了,才能在心里有个好文章的榜样,训练出“作家之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