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时我特别想离开家,在上课的时候就老走神,脑子里全是“我要去流浪,我要去远方”这种盲目的念头。但是这也不能全部怪我,当时有一杂志特火,叫《爱格》。我记得特别清楚就是有一次我打开书没翻两页就看见上面赫然写着的一行大字:“犯一场叫做青春的流浪病。”我一看哎哟跟我想的一样,顿时心情大好,更加确定了自己要去流浪的心思。那会儿流浪就跟一股潮流似的,就是到了现在,都叫穷游了。不过说起穷游,我仔细想想觉得那些嚷嚷着全世界穷游的人,可能并不穷,不然他们哪来的钱办签证护照买机票?
在无形中影响我的书不止一两本书,这都是在很久以后我才明白的。
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看过谁的书,看过什么书真的对你有一定影响的。在我初中时就看完了《郭敬明全集》,但是不得不承认,我没看懂。我只记得,里面的人都特别惨,明明跟我们一样年轻,却比我们惨的多。当我们坐在明亮的教室里上课的时候,那些书里的人们死的死,伤的伤,判刑的判刑。郭敬明的书被称为青春伤痛文学,这直接导致我在高中的时候,写的每一篇日记都是文艺矫情又有一种空洞的悲伤。就是现在重新翻开看也依然很悲伤,真的是无以名状的悲伤。
高中的时候看了《爱格》《紫色年华》之类的,我悟出了一个道理,就是上学时谈恋爱一定不会在一起,轻则分手大则伤亡。我觉得我的高中时光压抑又黑暗,跟我这个人似的。但我还是始终保持着一颗要去流浪的心。为了这一天的到来,我经常在数学课的时候偷偷的写流浪计划表,自己瞎寻思到底出门需要带什么,其实说实话在高三之前我哪也没去过,特别悲哀的待在一个二十八线的除了人多什么都不多的落后小城市里,每天都特别想出去看看。现在这计划表我也找不到了,不知道扔哪去了。由此也能看出来我学习成绩确实不咋地,不然也不会在高三的时候人家都写作业我在那写日记。所以后来我上了一个三流大学都称不上的十八线大学,第一次去学校的时候司机师傅把我送到学校门口让我下车,我探出脑袋四处张望了一下又把脑袋缩回来,对司机师傅说,师傅你把我送前门我不要从后门进。师傅看傻逼似的回头看了我一眼说,姑娘,你们学校就一个门。我当时我就,卧槽,我想退学。不过后来家里人没同意,没办法去学校报到了,一待就是到毕业。但是这学校连个正儿八经的图书馆都没有,这一点让我特别生气。我觉得一所学校,你就是什么都没有你也不能没有图书馆哪,我就这么一点兴趣爱好,怎么就还这么给我剥夺了呢,差评。
没有结尾
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