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为生?安贫知命吧!

今天我想继续吐槽卖炭翁的生活之艰

如今,我正手握一部被我翻掉几层皮的《古文观止》

经典名篇,信手拈来,品味悠长。

 图:垃圾堆里捡来不舍得扔掉的 《古文观止》


我在想,为什么,这些经典的文章,得以流传了千年?

以前没有笔记本,没有录音笔,没可改可擦的铅笔,甚至,连笔和纸也没有

当然了,答案,我不说,大家也知道:那是因为人们口口相传。

因为作者们的深远,和读者们的喜欢,这些经典古籍得以流传千年,让我如今能就着旧书的墨香,与作者来个穿越时空的灵魂交流。

这一笔一画,一字一句,敲击心灵。

再回到现实。

我至今行文有二三十万字,该有两部《古文观止》了。

然而,于人眼中,除了是个以文代口,发发牢骚之长舌妇人之外,也没有别的惊艳人眼的形象可言。

如今十数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发声容易,入耳可难了。

入耳尚且维艰,更何况以此营生呢?

图:卖炭翁


幸而,我并非以文为生,而是以工为生。

也许我该感谢这个时代,重工轻文,这让我的营生得以维持。

呵呵,这也许就是我能在这时代红利中,仅得的一瓢小饮吧

虽然微薄,仍然感恩。

我在想,我所在的工业圈子里,甲方乙方的关系是简洁明了的

然后,我会窃喜,作为乙方的我,手中产出的工业品-一台汽车,我是可以手握甲方的咽喉的

甲方顾客的乘车安全,被我牢牢地把握着呢。

也许正是如此,虽为乙方的我,在甲方顾客的眼内,在社会大众的眼内,我是尚且有着地位的。

反观,在我心之所向的文学圈子里,甲方乙方的关系却并没有那样的简洁了。

看似文人为甲,读者为乙

然而,细细观察,像汽车那样,只要买过来就得给钱的明晰的关系,在文字圈里,并没有占很多。

只要看了就得给钱,那只有出书后才有的待遇。

如今买书来看的人,还有多少呢?

大部分都是在手机屏幕前,看完不给钱的白嫖而已。

那末,文人呀文人,你该何以为生呢?

文字社区APP为你拉广告赞助,让你不至于一文不值,寸步难行。

那末看起来,甲方变成了APP。

然而,再细细观察,整个APP的商业循环圈子。

哪来的真正读者,都是文人骚客之间组团结队,互相点赞评论造热度而已。

原以为是真正的甲方出现了,原来都自家人带着面具玩过家家呢。

原以为文采终于被人欣赏了,只是隔着屏幕互相自恋而已。

呵呵,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看都没人看,乙方的地位谈何而来呀!

文化呀文化,我搞不懂你

为什么,千年以前的经典,在物质匮乏的条件下,仅靠着口口相传,仍得以流传千年?

为什么,如今百花齐绽放,在科技发达的时代里,即使捧书来看,仍过目即忘呢?

我们的经济大厦里生机繁盛,文化小屋里却萧索凋零

我们的娱乐明星挥金如土,文字蚁农却捉襟见肘。

我们的身体肥得流油,灵魂里却饿殍遍野。

搞不懂呀,文人该何以为生呢?

我想只有安贫知命吧!

心情还是难以描述,还是用一首诗代我来表达吧!

滕王阁序《节选》

呜呼!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图:《观文观止》中《滕王阁序》节选


          图:落霞与孤鹜齐飞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