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听一些不一样的声音,会让你有一种柳暗花明的感觉吆。
(一)
每个月,在我给自己设置的任务清单里,至少有二十本要读的书和二十部要看的电影,然后,到了月底,经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列在任务列表最前端的书没有读、原本特别想去看的电影没有去看,反倒是,读了好几本没有在任务列表里的书和看了好几部没有列在其中的电影。
你曾经和我发生过同样的情况吗?这种场景是否似曾相识?
现在,回头去看,无论是上学期间还是上班期间,这种情况在我身上常有发生,尤其是自己给自己安排的任务,特别容易懈怠、拖延。
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觉得浪费了光阴、虚度了时光,该扇自己两巴掌,问几句为什么?但是,情况依旧……(ps:当然不包括工作和生活中的紧急事件)
(二)
直到读到这本[美] 约翰•佩里 写的这本《拖拉一点也无妨》,仿佛在我内疚的世界打开了一个新的出口,让原本马上因内疚而窒息的我,呼吸到了雨后清新的空气。巧合的是,这也是一本在我任务列表之外的一本书。
一本书其实就讲了一件事儿,“很多做事爱拖延的人心里(或桌子上)都有一张清单,把该做的事情按重要程度排序,列得一清二楚。但人们往往会把清单最顶上、最重要的事情拖着不做,转而去做底下更容易干的事儿。这种拖延方式就叫做结构化拖延。结构化,指的就是有条理,有顺序。”
他对此的解释是,“为了不做某些事,反而做成了不少别的事。”如果觉得这个说法还有点费劲,那么换个更直白的:“为何拖延者们愿意这样做呢?因为做了这些,就可以不去做那些更重要的事情……拖延人士完全可以积极有效地处理一些有难度、时效性强的重要任务,只要他们可以借此逃避更重要的事。”
到这里,有人会说,这不过是为自己的拖延找借口,但是,无论这是借口还是什么,只要他能让你在单位时间内提高效率获得比原本list得到的要多,那就足够了,不是吗?
(三)
任务,这个词特别容易让人对它产生抵触,人们常常对硬性安排有种天生的抵触,既然这样,我们不妨退而求其次,认了这个“拖拉”,求“高效”吧。
以毒攻毒,就是解药!
Ps:想读这本书的可以直接看电子书,很薄的一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