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1年左右,我曾写过一篇论文《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并获得了当年合肥市论文评比一等奖。
但是,今天,我再读伍尔福克的《教育心理学》时,发现了这样一段话“基于班杜拉有关自我效能的研究,我们可能认为,高教师效能感是一件好事。但是并非每个人都同意这一观点。这里有一些争论。反方观点认为一些形式的教师效能感可能会有一些问题,一个问题是,新手教师的过分乐观会妨碍他们准确判断自身教学的有效性,另一个问题是,这些教师抵触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倾向于坚持使用那些奏效的教学方法——这些奏效的方法使得教师在过去很有掌握感。如果实际任务比先前想象的更难,那么有着过高自我效能感的教师就会很快放弃。Wheatley(2002)甚至认为,‘低效能信念对于教师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怀疑会激发改变。超越非此即彼:确实,在表现较差时仍怀有持续的高效能知觉(不切实际的乐观主义),会产生逃避而不是行动,并会妨碍教师的学习。但是我们相信,学习如何教学的效能感可以以积极的方式应对以上所提出的质疑。最具挑战性的是建立一种真实的自我效能感——这种效能感是准确的或者稍微高估的。”
读到此处,尽管说的是高教师效能感,应该同样适用于“高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我似乎豁然开朗了。Wheatley是在2002年才发表了他的研究结论——“低效能信念对于教师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怀疑会激发改变”,我们当时无法看到。或者,我当时看到了一些质疑观点,但未必能够充分理解、重视,有意或无意忽略了。
今天看来,我很支持这些质疑观点,因为它很符合现实存在的实际情况。由此,我愿意修订原先论文的观点——“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自我效能感”——为“帮助学生建立一种真实的语文学习自我效能感”,并重新探讨一下培养途径。
一、适时给予学生正确的外部强化
正如班杜拉指出,在学生掌握了某些语文知识和技能,显示了自己有语文学习能力的时候,外部强化的恰当运用有助于自我效能感的建立。首先,外部强化能促进对语文学习任务的完成,激励学生去努力学习语文,向新的目标前进,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其次,在复杂的活动中外部提供的有关信息使人看到了自己在语文学习上的进步,进而产生了语文学习的自我效能感。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强化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而是由于进步受到了强化,从而加强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二、引导学生进行积极而正确的自我强化
人不仅受到外部强化的影响,还受到自我强化的作用。自我强化对调节人的行为很重要,它是以自我奖赏的方式激励或维持自己达到某个标准的行为过程。当达到自己的标准时会提高自我效能感,反之,则易于对自己的行为能力丧失信心。
培养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强化,关键是使学生建立合适的标准。标准过高则易遭受失败和挫折,标准过低又不利于激发进一步努力的热情。学生的标准是通过学习内化而来的。在一个具体的语文学习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观察自己的进展情况或问题解决的程度来判断自己的能力,这基本上是一个客观的标准。但在学校环境中学生还通过与其它同学进行比较来确定自己的能力。这种学生学习中的社会心理现象近些年来受到人们的重视。
心理学家菲斯汀格(Forsterlinger,1954)在他的社会比较理论(S-ocial Comparisinon Theory) 中指出:“(1)人有知道自己的好坏、优劣的需要,(2)人会通过与他人比较来了解自己的情况,(3)人会选择与他相似(能力或经历相似)的人作比较。他进一步指出与相似的人比较更能提供评价的依据,与不相似的人比较则与确立自己境况的关系不大。研究还显示出,有时人会选择能力高的人作比较,有的会选择能力低的人作比较。前者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斗志,后者有利于保护自尊与自我形象。至于选哪种人要视当时心境的需要。
这种理论在以下两点给我们提供了启示:(1)关于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2)教育加诸学生身上的比较。前者是自发的,后者是强加的。
学校中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非常普遍,这不单在学业上,还会在运动和其它表现上,它甚至会形成一种风气,对学生产生复杂的影响。过度的比较易使值得高兴的事失去强化的作用,引起自卑的事会使学生更自卑。但如果没有比较,差生会自暴自弃,好学生会固步自封。
因此,我们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引导学生作正面的比较,而避开消极的比较。学校中的某些措施使学生间相互比较的消极影响加重了。如成绩公布时刻意夸奖成绩好的学生,贬低成绩差的学生,意在激励学生进一步努力,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其它一些措施,如将好学生和学困生分类,也常产生不好的效果。研究显示,两类学生都不易对自己有一个真实的自我评价。又有研究发现,竞争激烈的重点学校的学生往往对自己的实际能力估计得偏低。
我从菲斯订格的理论引出几条教育措施,(1)强调学生进行自我比较,使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和进步,建立信心,看到学困生有一点点进步,就及时地给予适度的鼓励。(2)为减轻学困生的自卑心理,可以和较低水平的学生进行比较。(3)在学生遇到失败时尽量避免将他们与和自己能力相似的人作比较,当学生取得好成绩时,鼓励他们向更好的学生看齐,鞭策其进步。
班杜拉指出,设立适当的标准可以通过一步步地设立较近的目标来做到。较近的目标易达到,因而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目标设得过于远大和不切实际,无助于学生估价自己的能力和培养自信。总之,使学生学会设立目标,促使其进行自我比较,是建立真实的自我效能感的一种有效的办法。
三、归因训练
研究表明,在任务完成情况下,通过对成功和失败进行归因,对自我效能感和主体的控制感都能发生影响。因而,不可忽视归因对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的作用。由于在教育场合对学生的归因进行操纵极为方便,所以归因训练作为帮助学生建立真实的自我效能感的方法常被采用。
归因,一方面会带来自尊、自信、更高的成就动机和成功期望;另一方面也能防止产生无助感和行为上的偏差。对失败做出“努力不足”的归因是普遍可接受的主流思想。维纳曾告诫人们一个归因可以同时属于不同的维度,并且同一个归因对不同的人代表不同的维度。如“努力不足”对好学生是可变的原因,但对懒散成性的学生却是稳定的归因。维纳通常把行为的结果归因于努力、能力、运气和任务难度四大因素,又把这四大因素分为基源性、稳定性和可控制性三个维度。把失败归于努力不足这种内在的可控制的因素,不会产生对自己能力的怀疑,并且有助于学习寻求帮助,作进一步的努力去争取成功。反之,如把失败归于能力不足这个内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因素,则学生会对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也不愿意作进一步的努力。教师在进行归因训练时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任务、不同的场合和条件,同时考虑原因及所属的维度,给予学生不同的归因反馈,其最终目的就是保护学生的自尊,使学生对成功有一个良好的期待,激励学生作进一步的努力。
舒克在1984年又做了一个为期4天的训练研究,其安排如下:第一组,能力反馈、能力反馈;第二组,能力反馈、努力反馈;第三组,努力反馈、能力反馈;第四组,努力反馈、努力包馈。结果发现:在连续给予归因反馈的条件下,效能感的提高方面,前两组的效果相近,后两组的效果相近,然而,前两组的效果显著地好于后两组的效果。这个研究表明最初给予能力反馈是重要的。
当然,由于中美两国文化上的差异,上述实验结果也许不能说明我国的实际情况,这有待我们进行研究,然而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对我们是有启发的。
在归因训练中,让学生学会对原因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也很重要。一个倾向于把一切原因都归于自我内部的学生,称之为内控型,这类学生往往较勤奋,成功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有能力;失败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努力不足,因而需付出更大的努力。这样学习,不论成功与否,都能使他们对新的学习产生较高的期待,维持或提高自我效能感。但一切原因都归于内部主观上也是不现实的,容易在失败之后产生自责心理。
倾向于把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外部的人,称之为外控型。具有这种特点的学生,常有较低的自我效能感,对自己的能力和努力程度估计不足,缺乏责任心,在学习中不是对自己要求过低,就是高得不切实际,不愿对学习投入更多的精力和作出更大的努力。我们应该注意培养学生有一个平衡的归因结构,使学生对自己的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有一个科学的认识。总之,应使学生在成功时认识到自己是有能力的,在失败时使学生不对自己的能力丧失信心,促使其作更进一步的努力。
归因训练一般分为两步,一是诊断,二是训练。在诊断阶段,通过学生对成功和失败的总结,或学生的日记、作文,或学生的日常言行,来确定学生的归因倾向。训练主要有三种方式:(1)操作。让学生对相同事件做出归因,学生做出正确的归因时给予表扬,反之,给予矫正。(2)说服。向学生提供正确的归因,或让学生观察能够做出正确归因者的示范,或提供给学生有关的材料。说服的方法简单易行,常被采纳。(3)转移。具体做法是将能带来心理障碍的归因引导为外部的归因。
尽管归因训练的方式多种多样,但不论采取什么方法,关键要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建立信心,或使他们坚定自己的信心,让学生在每一个微小的进步中意识到自己的努力是有成效的。
四、学习策略的培养
一些教育心理学研究者认为,有效的学习应该是由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管理(制定计划、组织、组织信息、设定目标、安排学习时间等)和自我监控。为此,学生应具有恰当的观念和方法(自我激励的观念 、方法和策略),还应抱有对完成学习行为充满自信的主观认识。在学习中,如果学生知觉到高中语文学习很难,以自己的已有知识和技能应付起来很困难,就会产生较低的自我效能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学生具有使这些消极的知觉转化为积极的动机的策略和技能,那么持续探究问题的兴趣和努力程度也不会降低。这表明,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策略,有助于建立真实的自我效能感,因为语文学习策略是工具性的知识,它会使语文学习行为更有效。
心理学家(R.I.Mayer)曾将学习策略定义为:在学习中用以提高效率的任何活动。他认为使用学习策略的过程是学习中进行自我调节的过程。常用的语文学习策略有:搜集信息、记录和追踪、复述和记忆、确定目标和计划、组织和转换、自我推论、自我评价、寻求帮助、检查笔记、复习和评估测验。通过对学生这些语文学习策略的培养,就可以使其学习行为更有效,从而建立一种真实的语文学习自我效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