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总结之为今年读过的书做一枚藏书票

2018年马上见底了,日子又莫名其妙过去了那么多,那些想做的没实现的,总在年终总结时充满期许的再次立下Flag,而其中最多的大概就是想读而没读完的书。

读过的书记录着度过的时间,也是生活触角的延伸。对于心爱的书,我们总喜欢在扉页上写下自己的名字、阅读日期,当然,还可以有更有趣的方式,比如花一点时间,做一枚藏书票,保存读书的感动。

图片发自简书App
藏书票起源于15世纪的欧洲,贴在书的内封面,以版画形式标记书籍的所有者,通常印有拉丁文EX-LlBRlS(表示“某人藏书”)、所有者名字、名号或图标。早期的藏书票主要为了保护书籍不致于丢失被盗,也因体现着书主人的品味和个性甚至直接使用家族标志而成了贵族公爵们求风雅显身份的象征。 到了19世纪,欧洲的爱书人几乎都亲自绘制藏书票,书店还可以根据读者需求请艺术家代为设计创作。20世纪初,藏书票传入中国,近年逐渐成为重要的收藏门类,也有了专门的藏书票展。

图片发自简书App

藏书票有围绕“书主人”设计的私人藏书票,也有根据“书籍”内容而专门定制的限量版藏书票。借年终总结的机会,小编设计了一款私人藏书票,用它来标记今年读过的书。或许以后看到这枚藏书票,就会想起那个阶段读书状态和成长体验。

图片发自简书App

工具材料

木板、适合自己的型号的刻刀、版画油墨、滚子、木蘑菇、宣纸。

还有些心灵手巧的人不需要的东西,比如复写纸、硫酸纸、502等。(真不好意思,版画这种做减法的东西,刻坏了的地方还要把小木屑粘回去⊙﹏⊙)

图片发自简书App

设计草图

回顾今年的读书时光,画下一只边看书边打盹的小猫头鹰,今年大概就是这样吧,工作之余撑起困顿的眼皮看书,而因为书的陪伴,一个个平静的夜晚也变得奇幻而精彩。

图片发自简书App

把小猫头鹰转印到木板上。

图片发自简书App

像小编这样的手残党,没有办法一次性在木板上画好想要刻的图案,只好借助伟大的复写纸。透明的硫酸纸可以翻过来描,这样印出来的文字就可以是正的啦,机智~

图片发自简书App

刻板

图片发自简书App

刻板可真是一部血泪史,听说大师们一旦有一处失误,都会废掉整个作品换板子重来。小编可没有那么强大,宁愿趴地上找回刻崩的小木屑,用我万能的502粘回去~简直被自己的机智折服~

刻板完成~

上墨

图片发自简书App

取一点点油墨,用滚子滚均后滚印在板子上,油墨不要厚,否则嵌入凹槽就糊了

图片发自简书App

拓印

图片发自简书App

看着图案一点点被木蘑菇磨出来,真是整个制作过程中最让人享受的时刻。印出第一张后还可以有小小的修版调整。

晾干

一不小心暴露了今天的读书量

晾干后裁减到合适的大小,用铅笔标示数量,1/20表示一共做了20张其中的第1张,可是绝版的呢。

图片发自简书App

粘贴

粘贴之前,小编又突然想搞事情,决定让每一枚藏书票有小小的差异,代表每一本书带给我的不同感受。与书再次凝视、沟通,是关系的再确认,也是总结的小乐趣。

《赖声川的创意学》的通达和灵性,似乎是一抹从生命深处透出的蓝。


《中国插花史研究》 ,竖排版的古意,断代史的体例,严谨的推演考证,文人的心象和意趣,我想选择沉稳的红来追随东方母邦的底蕴。


《符号中的历史》诉诸神秘的潜意识,就直接用砖红色特藏版吧~

手工制作的东西总让人觉得真诚而踏实,而书的陪伴也正是如此。设想一下,多年后,沿着自己所有藏书票的轨迹回溯到生活的各个阶段,是否依然能感受到那本书的温度,回忆起书中那一个个动人的、灵感迸发的碰撞点。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这几天,一直有雨,时断时续地下着。有时是那种“沾衣欲湿杏花雨”,细细的雨丝,密密地斜织着,温润,柔和;有时又有点急...
    兰馨若冰阅读 760评论 1 9
  • 文/孤鸟差鱼 我清点着口袋里的白云 不知何时起 只剩一朵了 路上遇见了太多人 送的差不多了 还好 还有一朵 我又清...
    孤鸟差鱼阅读 496评论 2 2
  • 摸摸看看咯
    lhzbxx阅读 132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