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否自律,有好多原因,我认为孩子能自律,家庭是关键。
一、家长让孩子定好计划和奋斗目标。 建万丈高楼,必须要打好地基,这样才能不致坍塌。孩子们养成自律的习惯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从他懂事甚至还对世间懵懵懂懂时,就培养孩子的自律性。比如说什么时间起床,什么时间吃饭,什么时间练琴等等都要有规律。让孩子从小就明白:好多事错过了就不能挽回,即使过后能补救也要付出代价。
让孩子从小就有奋斗目标,也就是要有志向。比如孩子上小学的时候,就让孩子有个小目标:长大了干什么,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怎样去奋斗?教育孩子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可以让孩子制定一项看得见的小目标,如在学习上超过谁,一本书什么时间读完等。略大一些,让孩子自己制定切合自己实际的目标,教育孩子应志存高远,并为之努力奋斗。比如说学习成绩,应该在全年级甚至全县全市多少名,读哪些书,什么时间读等等,让孩子都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规划。例如我在儿子上小学和初中时就给他制了一个表叫“奋斗者的足迹”,主要是记录孩子读书和考试的情况。通过这个表,让孩子自己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明确奋斗目标。每个小目标的实现,我都有奖励,满足孩子的一个愿望:买一个心爱的玩具,看一会儿电视,打一会游戏,吃一顿大餐等等。完不成目标要减少或取消玩的时间。让小小的孩子从小就明白奖勤罚懒这一规则。不管是考得好还是差,也不管读书多少,都要写反思。反思包括最近一段的表现,进步或退步的原因,下一步的打算等。通过写反思,孩子达到自我教育,不断进步的目的。
二、家庭要和谐。 夫妻恩爱,二人对老人孝顺,对子慈爱,在孩子眼里父母从不拌嘴,从不大吵大闹,鸡飞狗跳,令四邻不安,而是互尊互让,为人正直善良,诚实守信。上行下效,孩子以父母为榜样,自然也会做一个自律的人。
三、家长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只要孩子在身边就要做到:不吸烟,不过量饮酒,不打牌、不打游戏,不玩手机。
四、要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 家里一定要有书橱并有藏书;家长只要有时间就陪伴孩子一起读书。孩子还在襁褓中就给他讲故事,略大一点就和孩子一起读带画的书,孩子上学了就和他一起读故事书,孩子随着年级的增长就让他自己读喜欢的书,如故事书、科普作品、名著、诗歌等,让孩子感觉读书是世上最好的事情了。据研究,孩子自律差,学习困难,一般阅读量都少,而阅读能教孩子思考,思考会刺激智力觉醒。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于读过许多课外书籍的学生来说,课堂上所学的任何新概念、新现象,都得之于书籍的体系中,于是课堂所讲的科学知识,便具有特殊的吸引力。”所以,父母和孩子都应读大量的书,使书成为智力生活的指路明灯。五、家长要注意孩子们的情感教育 。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假如儿童在家里没有受到情感教育,他就不可能用心灵认识世界和接受教师的话,他所能了解的,只是他听到和读到的东西的逻辑意义,而情感上、心灵上的潜台词,他是不会明白的……一颗播在童年时代早期心灵中的小种子,在成年时会成为一颗大树。一切都取决于播下的是什么种子和播在什么土壤之中。”为了培养孩子的情感,家长注意如下几点: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就要多和他交流,让交流成为一种习惯。让孩子们关爱小动物,关爱幼小,尊重老人。孩子们的情感丰富了,在学校里才会和人和睦相处,在家里才不会耍小性子,成为一个奋发向上的非常阳光的孩子。
六、让孩子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 “劳动不仅仅意味着实际技能和技巧,而且首先意味着智力的发展,意味着思维和语言的修养。”(苏霍姆林斯基语)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体力劳动,就是让孩子很小就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比如说帮父母拖地,刷锅、洗碗、择菜等等,在劳动中体会父母的艰辛,在劳动中,锻炼孩子自立自强的能力。脑力劳动,就是让孩子积极动手动脑。在动手动脑中发现兴趣。没有积极的脑力劳动,学生的任何兴趣,任何注意力都是不可思议的。
综上所述,家长在家用心牵着孩子的手,孩子才会自律自强,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