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忘了在哪本书上听到了这个书名。仅仅是这个书名就非常有趣。
因为光是看字面它有足够的联想空间了:
1.既是“决定”,那么这件事是她深思熟虑之后的做出的理性判断,并不是因为一时脑子进水。“决定”背后也看得出来,她对这件事抱着何种程度的决心。
2.“去死”,那么便是自杀。也许这个世界上曾经有过自杀想法的人比我们想象中多得多。(统计局可以统计“自杀率”,但是却难以统计“想自杀率”)想知道别人为什么会想结束自己生命的人应该也不少。
3.决定去,那么还没有去。这个时间里便充满了各种可能。她很有可能在想法执行之前想到了什么,或者遇到了什么。
4.“维罗妮卡”,听起来应该是个女的。
还可以做更深的联想:
1.维罗妮卡有着怎样的生活?
2.是怎样的处境令她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
3.难道没有亲人爱人值得她牵挂,令她不舍?
4.对于自己而言,怎样活着才是值得的?啊,这个问题才是作者希望通过这本书,让读者们自己去思考的吧。
看,这真是个好书名。单单从名字就已经对读者有足够的诱惑力了。作者至少是一个起书名的天才。通常网购书的我,心痒难耐,就立马付钱了。顺便说一句,相对于高企的物价,书真是便宜。小说不长,当晚看完。
维罗妮卡服用4瓶安眠药自杀,醒来后发现被家人送到疯人院。
到此故事已经涉及到两对矛盾了:第一,活着还是去死?维罗妮卡并不因为遇到痛苦而不能自拔的处境才决定去死的,恰恰相反,她什么都有,爱她的家人,稳定的工作,年轻,美貌,智慧。但她厌倦了中规中矩的幸福生活,一眼就能看到未来是什么样,非常无趣。她看到了她不厌烦的那个自己,忘记了她喜欢的自己。被送到疯人院后,即使医生告诉她她只有一周左右生命她仍然想再次自杀结束生命。因为此刻对她来说活着与死无异。
直到遇到懂得欣赏她弹奏的钢琴的一个疯子,她才感到有一个值得她爱的人出现,因而产生希望活下去的念头。维罗妮卡始终对自己保持诚实。
第二,哪里是疯狂哪里才是理智?原文引述如下:“在世界的每座森林里,每棵树木上,神创造的每片叶子都不尽相同。但是你却觉得与众不同是一种疯症,因此选择雷维特来逃避。因为在这里,每个人都与众不同,你也就变得与别人一样了。对不对?”
为什么要跟别人一样,为什么要追求流行的衣着、更好的住房?那些真的是你想要的吗?还是因为大家都在说这些,你想显得合群你想得到他人的认可,所以你宁可放弃那个真实的自己你喜欢的自己而迎合其他人的想法?可惜条路并不会成功,妥协从来都是没有用的。
疯人院里治疗维罗妮卡的医生正在写一篇论文,他提出了一个“类矾”的概念。中了这种毒的患者表现为对生活失去渴望,不愿走出自己构建的世界,表现不出或爱或恨各种感情。
这里应该涉及到了第三对矛盾:“麻木”与“觉察”。维罗妮卡不愿自己的生活陷入无趣的幸福中,于是决定自杀,这是一种觉察。遇到爱人,希望活着,这是一种觉察。医生看到因放弃自己的与众不同而最终失去活着的乐趣,活着与死无异,或者干脆放弃生命的人,也是一种觉察。
大多数人,就在我们身边,有多少正无奈地过着别人看起来幸福但其实自己并不喜欢的生活,用对未知的恐惧感代替了所有其他情感体验,而没有勇气去改变,日益麻木,以至于忘掉了自己所喜欢的到底是什么,失去追求所爱的能力。
此刻耳边回荡着五月天的歌:“如果人类的脸 长得全都相同 那么你和人们的不同 就看你怎么活”,“每个平凡的自我 都曾幻想过 然而大多的自我 都紧抓着 某个理由 每个渺小的理由 都困住自由 有些事情还不做 你的理由 会是什么。 ”
并不是鼓励你傻头傻脑地打着追寻所爱的旗号做些自己都不能承担后果的事情,而是你必须保持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的“觉察”。“觉察”使你“真正的活着”。“觉察”使你保持“真正的理智”。
不要期望这本书的作者或者任何其他人告诉你解脱的途径。坚持对人生意义的追寻,你的人生的意义是你自己赋予的。注意,追寻不是指苦苦沉思,或在书海中沉醉,人生的意义是在行动中实现的。
还是举个例子吧,这个暑假参加绿色营,遇到了徐仁修老师。他组织“荒野国际保护协会”,在七十高龄仍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他用他一生自然观察探索和生态保育的经历,教导我们,“永远怀着爱与浪漫,热情地去行动。”
微信公众号:无疆行者 WJ-xingzhe,本文作者:罗布林卡,高中物理老师,现于福州一所高中任教。她的文字充满着对生命的思考,对意义的思考,希望大家能有所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