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的猪肉一般都是头天杀的猪,约莫凌晨4、5点时,铺子老板就会去选肉、进货,
天一发白,主妇们陆陆续续涌进菜市场时,是肉铺最热闹的时候。
挑猪肉的时候不要怕脏,尽量伸手掂量两下,拿起来闻闻。
新鲜的猪肉还带着正常的潮湿感,放置时间过久的很干燥,闻起来有腥味的多半也是如此。
在诸多花白的肉里选一块你最中意的,领回家。
快刀切成一寸见方小块,取锅煮水,最好用圆底深口大炒锅。
这时拿出前一日泡好的笋干。
这里之所以放着新鲜的冬笋不用,而特意去选笋干,自然是有它自己的道理。
笋干有咸笋干和淡笋干,区别就在于制作过程中是否加盐。
但是在这道菜,一般要选择淡笋干。
笋干吸足了水分后就会从石块变成啫喱,但这点水分并不能满足笋干。
至于为什么选择淡笋干是因为,淡笋干最大限度的保留的笋干原来的鲜味,不会被过多的食盐影响口感。
笋干切片切段随意,约切成1到2厘米宽。
讲究的话取大砂锅一只,不讲究的话用刚刚那口锅就行。
切好的笋干垫在锅底,在上面铺好五花肉,记住猪皮面要朝下,这样才能烂透。
原汁原味的东坡烧肉,在这里会增加一道程序——用稻草绳捆上肉。
不过连传说的版本都有好几版,其真实度早已不可考证。
这种做法多用在大块肉整炖,切成小块后则没必要多此一举了。
只需加白糖、酱油、黄酒,水或浓茶直至没过肉块,盖上锅盖,猛火攻至水开。
汪曾祺在《肉食者不鄙》里谈这道菜时,认为
云须忌水,不得已时可以浓茶烈酒代之。
浓茶和水,两者我都用过,实际上在口感上却并没有吃出什么不同,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尝试。
大火煮开后用筷子拨乱反正,把猪肉翻到肉皮朝上,转小火焖上30-40分钟。
厨房里的那些故事,大多是这时开始传开的。
01
苏东坡 一个无药可救的乐天派。《苏东坡传》是林语堂最得意的作品,中国现代长篇传记的开标立范之作。
抗日战争胜利后,林语堂就着手写《苏东坡传》,这本书成书时是英文,
原名为《The gay genius: The Life and Times of Su Tangpo》。
知道一个人,或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代人,没有关系。 主要的倒是对他是否有共情的了解。 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欢的人。
中国自古对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农夫群体有一股莫名的好感,倘若这农夫还能吟诗作对,便是雅士。
苏东坡就是这么一个农夫。
他喜饮酒,经常喝醉后夜登城池,在楼宇间的月光中徘徊。
彼时他因为极端的政治理念被贬谪,生活确实很困难,
因此他花钱有一个特别预算方法——
将四千五百钱分为30份挂在墙上,每天取一份。
尽管如此,苏东坡依旧乐于他的农家乐。他开垦荒地,自己建房,自得其乐。
02
东坡肉,东坡汤,东坡一切林语堂在书里评价他这一兴趣:“他太太一定颇为高兴。”
苏东坡认为在黄州,猪肉极贱,可惜“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他告诉人一个炖猪肉的方法,极为简单。
静洗锅,少着水, 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 火候足时他自美。
他后来又发明了一种青菜汤,就叫做东坡汤。
这根本就是做给穷人吃的,不过他当时推荐给和尚吃。(法印:?)
方法就是两层锅,米饭放在菜汤上蒸,汤热饭熟两不误。
汤里有白菜、萝卜、菜根、芥菜,下锅之前仔细洗好,放点儿姜。
只不过一定要留心别让下面的菜汤碰到米饭,这样蒸汽才能进得均匀。
在这种农村气氛里,苏东坡觉得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像田园诗人陶潜的生活。
他其实是极为佩服陶潜的。
苏东坡曾写过一首诗,说陶潜是他的前身。
这话从别人嘴里说出来未免狂妄自大,但苏东坡嘴里说出来却又觉得妥当自然。
03
耶稣所谓蛇的智慧 加上鸽子的温文他听闻此事后,立刻提笔给本地太守写了一封信,大意是:
人不是草木石块,佛家所说杀生罪,又以杀腹中胎卵为罪中之重。 连畜生尚且不可杀,又何况人呢?
会员每年都到各乡村调查贫苦的孕妇,若他们应允养育腹中的婴儿,则赠金钱衣食。
苏东坡自己也每年捐出十贯钱。
民间传说他煮好猪肉后会走家串户,与各家分食。
现这个传说的真实已不可考,但他所行的却正是最上乘的佛教教义。
揭开锅盖时,锅中的肉大抵已完全炖透。
锅底的笋干此时吸足了上层的肉油,变得润滑入味,上层的猪肉则软透不腻。
蒸汽混着肉香飘出,扑面而来很是诱人。
苏轼的人道精神,大抵就寄托在这道菜上流传至今日了。
不管何处,只要人道精神尚存,宗教即可再兴。人道精神一死,宗教也随之腐烂了。 林语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