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与我

前两天一个朋友和我说,她觉得她日常的交流都是过于表面而无意义的,但她无法摆脱,那让她觉得疲惫。彼时她正陷在爱情里,却仍然有这样孤独的体会。对她的话我感同身受,语言的失利是我内心最深的恐慌,是我的孤独的来源,尽管“被误会是表达者的宿命”。

奥利维娅·莱恩在《孤独的城市》里写:“一旦承认了这一点,我们就会明白,引发孤独的并非肉体上的孤寂,而是联系、亲密关系、血缘关系的稀缺或不足;出于各种原因,人们对亲密关系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亲密关系的本质不是肉体的陪伴,而是精神互通,是对交流的需求,以言辞为媒介去理解别人,也让别人理解自己。

两年前,我否定语言功效的开始,是我发现交流不仅在于语言,不仅在于表达者的诚意,更重要的在于倾听者的诚意。我有很多的情感,也有很多的故事,在不同阶段我尝试过很多次诉说出来,但每次得到的结果都不尽如人意。那段时间我的敏感成为一种病态,我的耳朵只能听见否定的声音,即使是交流中最轻微的差错——比如对方的反对意见或是一句敷衍的回答,都让我产生极大的挫败和恐惧,我感觉自己复杂的情感被认为是不知所云,一种最为强大的精神的孤独直达我心底。“没有人愿意听你讲话”,我的脑海里时不时会出现这样的声音,似乎预判到我将会遭受的反驳、粗鲁和创伤,所以我不再辩白自己,以免让任何人产生任何误会,就像被电过一次的人,不会乐意再被电一次一样。

我开始厌恶一切漫无目的、无法产生实质意义的谈话,认为那是全然的疲惫,是对语言的降级,只能称为交谈而非交流。于是我发仅自己可见的朋友圈,写零碎且不知所云的句子,勉强维持日常对话。

与此同时,我对终结这种孤独体验的渴望也越发强烈。我希望自己被看见,被倾听,被理解,那是一种没有被满足的对关注和好意的渴望,夹杂着偶然的一时兴起的试探。如今我依然是这样,希望自己被看见,被倾听,被理解,只不过这种希望已经不像以前那么迫切,这种希望变为过高的希冀,乌托邦一般存在于我的脑海里。更值得一提的是,当我看到许多的故事,疲惫的故事,弃的故事,误会的故事,我发现孤独并未使我成为异类。语言的失利导致的孤独或多或少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

孤独是人的通病。

齐格蒙特·鲍曼在他的《Liquid Love:液态之爱》中一针见血地指出“Loneliness spawns insecurity-but relationship seems to do nothing else. In a relationship, you may feel as insecure as without it, or worse. Only the names you give your anxiety change.”社交网络发达之后,社会成为“液态的社会”,信息、商品甚至是人本身的流动就像水一样没有阻碍。在这样轻飘飘的环境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货物那样可以方便交换,你可以随时结束一段关系,就如同可以随时开始一段关系那样简单,你只需按下删除或添加按钮,而不用考虑到地域或其他什么实质性的阻碍。大量的名字列在好友列表里,如同被挑选的商品,特定的一段亲密关系似乎没那么重要了。你知道屏幕的另一端对方永远在线,但你不知道他何时“选择”不在线。焦虑、怀疑和不安的感受增加了信任的成本,过多深层次的交流无疑是一种冒险,而将双方的交流维持在表面才是最保险的举动,随时做好准备,以便及时抽身。

我们是受害者,同时也是加害者。我仍旧孤独,也仍旧选择不说,但我选择诚意的聆听。在勇气、谦卑和诚恳弥足珍贵时,获得爱与亲密关系是一种奢望,但给予并不那么难,尽管不求回报也绝非易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我现在年纪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了。对,就是那种处在人生尴尬期的时候。 至于孤独,我想,他是都一直陪伴在我身边的。是...
    金桔柚子猹阅读 329评论 0 1
  • 孤独与我,只有孤独的故事 小时候,父母总说为了我,但却总是将我一人置于家中,自己奔波劳碌无非为了钱,我不明白,钱能...
    岚筂阅读 668评论 0 5
  • 我常常觉得自己是孤独的,常常自己与自己对话,也常常自言自语,自己就能成一个世界,但是我从来不觉得这是真正的孤独,虽...
    果然还是坏人啊阅读 373评论 2 1
  • 孤独,生而邪魅,像诅咒,一旦沾染,耗尽毕生,未必得以解脱。 看过太多人说孤独,就像死亡,以其不可避免无...
    谈霏玉屑阅读 344评论 0 0
  • 文|角子羽 人没有理想,那和咸鱼有什么分别。而理想在我们父母用在我们的成长路上,他们对我们的成长理想分分钟是这样的...
    禾早茶阅读 270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