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去年底,公司要办一次大型内部活动,负责筹备的是另一个部门。
活动前两天,负责整个活动统筹的同事A告知我们部门:
公司一把手想在活动里增加一个切蛋糕的环节,但是他们部门从来没有订过典礼用的蛋糕,准备交由我们全权负责,上级领导已经同意了。
向她确认预算、细节和要求时,她反反复复地强调:这我不懂,你们负责就行。
蛋糕订好了,她却一脸为难地说价格太贵,超出预算,不能在活动费用里报销。
紧接着,又开始纠结蛋糕运送的问题。由于活动地点太远,蛋糕店无法提供配送,只能自取之后再送到会场。
A坚持要我们部门的同事全程负责,不仅是送到会场,还包括在活动开始之前的储存、保护,乃至于活动开始之后搬运到台上……
依然是翻来覆去地说:
我们从来没有经手过这样的事情,万一出了问题,担不起责任。
和我们部门“谈判”时,A的神情和语气,不是着急,也不是烦躁,而是——恐慌。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一个工作将近20年的中高层管理人员,面对并不复杂的问题,竟能如此失态。
如出一辙的恐慌感,最近很意外地在一位神秘学老师身上看到过。
这位老师自身已有修为,可即便如此,一样会在一件极小的事情面前失去淡定,不断地强调和辩白:
这不是我的问题,不应该让我负责。
2
上面提到的两件事情,看起来都不难解决。
事实上,也真的很容易搞定。
但是,它们引发的恐慌情绪,以及情绪所带来的的问题,远远超过了它们本身。
那是一种非常令人不安的感受:
为什么是我?
为什么我会碰上这样的情况?
我处理不了这种情况,别人怪我怎么办?
怎样才能赶紧把事情和责任转移到别人身上?
继续向下探索,便会再次回到那个终极恐惧之中:
我不够好,我不被爱。
为了营造“我够好”“我被爱”的景象,我们会想方设法让别人满意,也会暗暗担忧:
万一我做不好,无法成功取悦别人,不就万劫不复了吗?
不愿意承担责任,是因为害怕做不好。
做不好,就等于犯错。
而如果什么都不做,就不会搞砸任何事情了。
从表面上看,逃避恐慌最迅速有效的办法便是赶紧推诿,力图证明“这不是我的错”“这不是我的责任”。
即使是有近20年经验的职场人,即使是颇有名气的神秘学老师,都没能超越这样的模式。
毕竟,在小我看来,一件事情不如人意、失去控制已经够痛苦了,如果这又被认为是“我”的问题,那真的是生不如死。
在这样的语境下,“负责”成了一个极其沉重、极其负面的概念,如同做错事之后的“报应”。
所以,小我才会声嘶力竭地哭喊:
又不是我的错,凭什么要我来负责?为什么不能放过我?
3
最不愿意“放过”你的,其实是你自己。
除了你自己之外,没有人会全天候地揪住你的失误、无能和其它“不够好”的地方不放。
也只有你自己,会把你的每一点点不足,扩大成“我一无是处”的自我否定,进而自编自导为大大小小的人生悲剧。
别人真的没有那么多工夫评判你,他们还有自己的人生剧本要演呢。
怕犯错,怕“负责”,皆是因为你无法面对一个不完美的自己。
可是,将烫手山芋潇洒地扔出去之后,无力感依然还在。
“不敢尝试”和“没做好”,都会令人沮丧,削弱自信。
相比之下,前者带来的挫败感反而更强一些——固守“我做不好某件事”“我无法承担某种责任”的信念,却失去了探索自己能力极限的机会,以及探索过程中的珍贵体验。
几个月前,有位朋友得意地向我们分享自己的一段经历。她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做自己最擅长的工作,但公司给她的任务中却包含着一部分“超过”她能力范围的事情,让她十分挫败和沮丧。
后来,她和同事协商了分工,把令她头大的工作成功转移到同事手中,得以集中精力做她喜欢的那部分工作,而且业绩很快上升。
可没过多久,便听到了她离职的消息。
如愿以偿地做着擅长的工作,却还是没有获得想象中的轻松和成就感。同事排挤,工作“违心”,总之一点也不快乐。
这是一个很典型的“逃避”故事。
当她将挫败感归结于“公司要求我做不擅长的工作”时,便很自然地认为,只要把工作推出去就万事大吉;然而,在成功逃避了这部分的工作之后,却还是没能逃避挫败和恐惧,不得不在其它方面继续体验。
直到鼓起勇气,迎头面对。
4
遇到了搞不定的难题,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反正我是会怕的。
就连打开一个空白的word文档时,我都难免要焦虑一番,害怕文辞匮乏、灵感枯竭。
在工作中,我无数次地担忧焦虑,觉得这一天怕是要熬不过去了。
可每一次,都是带着这样的恐惧,一步又一步地走到了柳暗花明之处。
孟子所说的“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便是提醒我们在不舒服的状态下稍作坚持,试着探索自己的能力可以达到何等程度。
清楚自己的极限,才能从浑浑噩噩的生命状态中觉醒,重获坚定的自信。
如果还不清楚,那就去历练。
不逃避责任,不害怕犯错,不拒绝体验。
若是遇到了无力应对的任务,解决办法也不难:
第一,寻求资源。坦诚地告诉你“出难题”的人,你需要怎样的资源和协助,请对方提供,或至少给出必要的指引和启发。
第二,要求时间。如果无法获得足够的资源,就尽量多要一些时间,以便更加从容地解决问题。
第三,重新布局。在资源和时间都有限的情况下,可以尝试调整日程安排,换个思路来寻求双赢的可能性等等。
而更重要的“心法”,是真心实意地接受“我并不是时时刻刻都能表现完美”的事实,并愿意无条件地支持自己。
同时,记得留下足够的灵活调整空间,给生命里的变动与无常。
尝试一下,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