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代社交网络,是一个能实现更高维度交流的社交网络。
大家都知道六度空间理论,但下一代社交网络可以把六降到更低,也许可以低到一,甚至零。
社交网络就是点和关系的集合,关系源于共同的属性,维系于信息的交流。
社交网络的维度决定于你的属性个数。
tag cloud image:Come personalizzare widget tag cloud di Wordpress
阳谷镇武氏,这个属性就是一个社交群。
城东小学读书,这又是一个社交群。
先杀了三年猪,又转卖两年大力丸,又提供两个社交群。
所以人的社交网络是上面这些社交群的集合,一个人有多少个属性,社交网络就有多少个维度。
而社交网络的强弱,决定于属性指向型的强弱,和信息交流频度的强弱。
我们都是读书的,这可以帮你建立一个社交网络,区别于我们都是文盲,但这个属性很弱,这个网络也很弱。
我们都是蓝翔毕业的,这个网络就强很多,是校友会。
我们都是蓝翔学挖土机的,还都是06年毕业的,这就是同学录和 qq 群了。
但在技术的限制下,很多属性无法转化为社交网络,因为基本无法建立信息交流。
假设北宋年有位爱读杜甫诗家住长安的张公子,和一位同样爱读杜甫家住苏州的郭小姐,不出意外是没可能建立社交关系的。
地理的间隔过滤掉大量属性。结果就是每个个体的社交网络都维持在非常低的维度。这些维度的属性都依附于地理位置,家族血缘等,或者说,基于我们身体的自由。
交通工具破除地理空间的屏障后,人们就可以建立更高维度的社交网络,至少可以跨洋渡海交笔友了。上海的信徒和罗马的信徒终于可以信同一个上帝了。
单向的交流比如广播和电视,或者写一本书给人看,基本是没问题的。
但双向的交流就大打折扣,在电报时代,基本是没有人能通过打电报就泡到妞的。
互联网后,整个社交空间提升了成千上万个维度,原本世界两端的人,在一个以咸甜豆腐脑决定宇宙规则的一维世界里居然可以走到了一起。当然在五仁月饼的世界他们也许再次分道扬镳。但大趋势是,互联网让可以用来建立社交群的属性越来越多,你如何去定义你自己,每一个定义的属性背后都对应一个可以实现的社交网络。而这些属性可以越来越远离我们身体的束缚,可以是一个观点,一个想法,一个冲动,比如在这个知乎问题下聚合的这群人,比如一群在同一张instagram照片下点赞的人,都可以因这种共同的属性建立一个社交网络。
每一个特征,或强或弱,都可以成为社交网络,而整体的社交网络所定义的,就是一个你愿意呈现的自己,从地理空间,职业属性,到经历,观点,喜好,短时的冲动,长久的执念,都可以衍生为你的社交网络。你每公开一个属性,就可以为你的社交网络增加一个维度。你公开的属性有多丰富,你就可以拥有多丰富的社交网络。你的社交网络就是你在这个世界从你能想到的所有维度投影的集合。
那下一步怎么办?好像已经到了尽头,其实还没有。社交网络开始变聪明,开始去发掘你那些未公开的属性,然后主动分配你的属性,然后开始分配新的社交网络给你。其实就是大数据做的事情。两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人因为点击了同一个广告,会被默认加入同一个叫潜在消费群的社交网络。这会是一个自增长的社交网络。其实linkedin已经天天推荐你加入这个群,那个组,Fb上的好友推荐,都是这样的类型。社交网络可能真的可以直接发一张照片和一个电话,说她就是你未来真爱,其实它手里有一百张这样的照片,你遇到上面的任何一个姑娘,都会惊呼这是万世修来的缘分。
这些某种程度已经实现了,至于下一代,可以想的再极端点吧。大数据所收集的行为永远是已发生的历史行为,根据大数据作出的结论其实是滞后的,公布这个结论然后被更多人看到,导致趋势更明显,其实是马太效应。就像微博热词。
但随着各种实时监测的智能终端出现,网络传输速度加快,大数据可以呈现即刻的结果,所有实时的即刻的短期的反应,行为都可以变成社交网络的原点,而不再是之前那种长期的属性。想象一下,你一个人在家看一部电影,在结局前五分钟,你发出一声浅浅的叹息,叹息被戴着的手环检测到,这时,这个联网的手环告诉你在这一瞬间全世界有28个人发出同样的叹息,然后你开始和他们聊天讨论剧情。一个即时的社交网络就因为你的叹息而瞬间形成,它和你的地理位置,读什么学校,做什么工作,爱好等长期属性没有任何关系。就是因为这一刻你们都有意识无意识的对着同一个镜头选择了叹息。
所有个人化的行为,在一个几近无限维度的社交网络下,都变成了可衍生为社交行为的东西。之前基于长久属性的长期稳固的社交网当然会继续存在,但更多涌现的是这些基于短时间的,转瞬即逝的感觉,行为,思考产生的即时的社交网络,在这一瞬间开始,在下一瞬间结束。你跑步时听着 Pentatonix 的歌(私货,超喜欢他们),可以边跑边和此刻坐在 uber 上听着同样的歌的人讨论他们的音域。 你在家装家具时,会向此刻装同样家具的人提出问题或帮助他们解答。这个即时的社交关系可以随着这个活动结束,当你进行下一个活动,就随之加入了下一个网络。
在这个趋势下,也许根本不需要六度空间,和如果你把你所有的固定的,即时的属性都变成社交的起点,你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一个人,从国王到乞丐,瞬间建立直接的社交关系。某种程度上,你就是世界,世界就是你。也许会感到迷惑,因为当自己所有的所有都被公开后,自我和外界的边界已经开始模糊。 想象一下,一个南极的科考队员和他的粉丝群实时分享google glass 的视野, 这一刻,他的视野已经不属于他自己,而我们的感官呢?其实我们看到的是本只属于别人的绝对私密的世界。感官的边界被打破后,很多内在的东西,专属的东西,也可以拿出来交流,分享,形成新的网络。
而这个理想中的网络会非常大,可以是你的生活的生活次方大。不一定是下一代网络,也许是下下代。因为我不确定如何划分代,就先以此作答吧。
其实有的人已经想的更遥远。谷歌已经计划把我们的基因组上传到云端,也许不介意的话,在未来可以直接告诉你从基因匹配的角度,你会加入多少社交网络。
社交网络的的本原是发现共同点,所以消除孤独。但想到在未来连你自认为孤独的时刻,都有无数人和你分享这种孤独感,还是蛮荒唐的。而孤独也许会成为这世上最奢侈的感觉。
最后贴一张《Her》剧照,我不知道算好例子还是坏例子。
原文为知乎问题下一代社交网络会是什么样?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