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郁而高贵的诗人气质
——读陈红星散文集《我能看见的人生》
⊙段小芸
几年前,我曾给作家、评论家陈红星写过一篇题为《一幅乡村生活的风情画卷——读陈红星长篇小说<味>》的评论文章。迄今为止,这篇文学评论在《今日头条》展现量为17.46万。这是一部关于农村现实主义小说题材的书评,受到平台良好推荐和读者的喜爱。这也是我与陈红星文学结缘之发端。后来,这篇文学评论,刊发在2025年2月号《华文月刊》杂志推出的“段小芸文学专题”评论小辑中。因此,我们可以感受到陈红星书写农村现实主义题材小说的深厚功底和文字魅力。
六月流火,万物繁茂。此刻,捧在手上的是陈红星赠送我的第二部书《我能看见的人生》,这是他新近出版的一部散文集。作者在书中,通过往事重现,充满深情地为读者呈现他曾经历见闻的生存生活场景;他所感受到的自然风物和人情世故;他所体察到的亲情、友情和故土情的珍贵。
在陈红星挥洒自如、意蕴丰盈的字里行间,情感朴实真挚,心境达观通透。他的文字,以直率袒露的心迹和毫无遮掩的真性情,触动心弦。他的文字中,氤氲着冷峻沉郁的情愫,弥漫着丝丝缕缕的淡淡哀愁,折射出作者忧郁而高贵的诗人气质。他对现实的深切关照,对生活的理解和体验,对生命本质的深度探索,为读者提供人生的镜鉴。
一
陈红星的文字,坦率真诚,深沉理性,最为打动人心,这是本书的一大特色。散文是非虚构创作,是作者生活的映照、情感的宣泄、心灵的独白和对生活的认知,容不得半点客套、虚伪和矫揉造作。
读者通过文字,可以直击作者灵魂深处,进入其岁月隧道的长河,使其本真和坦诚展现在世人面前,使其真情和爱意浸润读者的心田。作者文字质朴无华,剖析现实生活的胆魄和勇气,令人深为震撼,又心生敬佩。他把他所看到生活中的美与丑,所能感知到人性的善与恶,毫不遮掩地撕开了给人看。
比如在《朋友啊!朋友》一文中,他写父亲以前的好朋友渐渐地远离了他。因为父亲个人能力有限,命运多舛,越来越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他性格内向,沉默寡言,憨厚实诚,不会花言巧语,不会八面玲珑,更不会见风使舵,对别人没有了用处,没有了利用价值,而父亲那些小时候的朋友们以后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在作者的眼中,老实巴交的农民父亲,他有什么呢?他能有什么呢?他只有一身给人下苦的力气。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年岁渐长,父亲曾经拥有的一身好力气渐渐地衰微了,清贫落魄,疾病缠身,价值渐失。读到此,令人潸然泪下……一股凄凉而悲怆之感蔓上心头。
作者通过真诚朴实的文字,道出父亲曾承受过人生中的尴尬和生活里的难堪,写出了现实生活中人性的复杂、善变和丑恶。同时,热情洋溢地礼赞根盈叔叔与父亲,在岁月中凝结而成的深情厚谊,他们的友情经受住了春秋岁月的考验。他对贫穷卑微的父亲始终不离不弃,而且两家人关系亲密,你来我往,有事互相帮衬,相互关爱,友情历久弥新,使人感受到人性中的真诚、善意和温暖。
在世俗人的眼中,尽管父亲谨小慎微,无权无势,处于社会最底层。但是,陈红星的父亲坚韧勇敢,含辛茹苦,苦苦挣扎,奋力拼搏,仅凭自己一身力气,仅靠自己一双勤劳的手,成就了儿子光明的未来。作为一个憨厚朴实的农村汉子,却供养出一个大学生、研究生的儿子,一个知名作家的儿子。这样平凡而伟大的父辈,难道精神还不够崇高?品格还不够丰盈吗?!
在《我没有什么晒的,就晒被子!》一文中,他把农村有些人的无端炫富,搬弄是非,挖苦嘲笑别人,而且爱在背后,对别人家品头论足的心理,描写得淋漓尽致,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叹为观止。
陈红星的文章,在深刻而大胆地揭示人性,挖掘人性深处的幽微和劣根性方面,思想深邃,文笔犀利,字字如剑,刀刀见血。生活中不仅仅有鲜花和美酒,还有牛粪和蚊蝇。农村中并非所有人都是善良的,有些人是势利眼,嫌贫爱富,瞅红灭黑,这种现象在农村中比比皆是。但作者并没有回避生活中的这些丑陋和令人不齿的现象,而是用自己坦荡之胸襟,坦诚之笔触,朴实的文字,道出实情,详尽而如实地加以描写,使人们通过自己的一双慧眼,能够认清社会中的某些现象和人性中的真面目。
通过一篇篇文章的阅读,我能感受到陈红星所看见的人生和他笔下所书写的人性,真实而生动。他的心地善良而坦诚,他对朋友寄予阳光和希望。在他看来:“朋友们的信念是,既然成为了朋友,就应该不离不弃,不管贫穷还是富有。我常想,只要朋友不离弃我,我一定不离弃朋友。从根盈叔叔的身上,我不是看到了吗,他从来没有离弃一生卑微的父亲嘛!”读到这段文字,读者的内心受到强烈的冲击和共情。生活中总有一些可爱的人和美好的事,值得我们拼尽全力,用心灵去呵护,用一生去珍视。
二
陈红星写乡愁与一般作家不同,具有其独特的视角和样式。由于他工作远在新疆奎屯,孤独和寂寞时常“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对亲人的思念,对故土的眷恋,常常使他在夜深人静的时刻,夜不能寐,难以释怀……因此,他比别人的孤苦和愁绪更增添了一层,对故乡及亲人的思念,愈加浓厚了一些。
比如在《夏在奎屯》中,他从夏日美丽宁静的奎屯,联想到阔别一年后,故乡淅淅沥沥的秋雨和去世的老祖母,思乡之情倍增;从奎屯夏日的布谷鸟,回想到春天故乡的布谷鸟婉转清丽的鸣叫声……体现了作者深深眷恋陕西旬邑故土,也热爱第二故乡新疆奎屯的美好情愫。
更确切地说,从陈红星的文字中,我能读到的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哀愁,感受到他内心深处,充盈着一种忧郁而高贵的诗人气质,他对人生百味、世态人情有着自己清醒的认识,这点是别的作家身上所不曾具备的独有气质,令人心灵为之一颤。
忧郁气质,是一种高贵的精神品性和文化基调,而并非人们所误解的消极颓废的精神状态。忧郁气质,在古往今来的文学巨匠和历史文化名人中极为常见,如屈原、杜甫、范仲淹、李清照、辛弃疾、陆游、曹雪芹和王国维等,他们不朽的经典之作,充满家国情怀,他们忧郁而高贵的精神气质,光耀千古。
有的作家,大都是啥好了写啥,文字不肯细致入微地触及到事物的内里,笔墨不愿挖掘到事物的本质。而陈红星不同,从字里行间,总给人一种冷冷的、冰冰的和凉凉的感觉,有一种莫名的愁绪,无法排遣的孤寂味道,淡淡地萦绕在读者的心头……然而在仔细地阅读与品鉴中,又能充分感受到,他对人生的理性洞察和冷静思考,对生活始终抱有满腔的热爱和希望,内心深处充盈着对万事万物的柔软和怜惜之情。
三
通过阅读陈红星的文字,给我的感觉,他是一位思考型的文人和作家。他对生活的热切关注,对生命的理性思考,对生死的深刻反思,清晰而深刻,理性而透彻。
比如《在雪野中漫步》一文,在一个冬日的午后,作者想接受一下冬日寒风和白雪的洗礼。他从孤零零地吊在树上幼小、枯黄的“日烧”苹果,仿佛正在等待一只小鸟的来临。“这是它们最后的宿命。可怜了,它的同伴们许多早已不在这个世上了,在这个世上的也不知道现在哪个角落。”作者通过这段话的描写,由此及彼,联想到孤零零站立在白雪中,与风雪抗衡的玉米秆。“这些玉米秆,就像一群缺爹少娘的孩子,在冬天里面对入刀的寒风。”作者的思绪继续,他又从一座年久失修的小土屋,联想到一个人一生的凄苦命运和不可预测的未来前景,生发出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生命的思考……通过这些章节的描写,作者对自然界的一切风物和生命产生的恻隐之心,动人心魄。
陈红星的散文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常常从生活中的一个人,看到或想到的一件事情展开联想,来揭示生活的本真或人生哲理。比如在《远嫁与外娶》中,告知人们一个生活道理。在人生的道路上,摸打滚爬和经历太多的人生风雨后,外面的世界并不美好,容纳一个人的,其实还是自己的故乡。可见,他对故乡的深情和眷恋,日月可鉴。
陈红星的独特视角和文学视野,像一枚透视镜一样,借助对生活中普通人物的描写,通过表面现象,让读者一下子看到事物的肌理和生命的本质。他对生命的热切关注和对人生的理性思考,目光如炬,深刻而透彻。
四
陈红星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文化学者,他的目光,总是深情而充满顾惜地关注着底层百姓,以及身边小人物的生存际遇。他知识分子的人文意识和悲悯情怀,体现在多篇文章中。
比如,在《回暖》一文中,作者描写在一个隆冬腊月,他带着孩子去超市购物。在商厦前,有一位匍匐在地乞讨的老妇人。他看到大街上不少过往的行人,都给老人身前的盒子里放一些碎纸币,他也被人们的爱心和寒冬里的暖流所感染。在犹豫片刻后,他毅然决然地从身上掏出五元钱,放在老人的纸盒子里,然后像没事人一样带着孩子准备离开。然而,老人的反应却令他十分震惊。老人拿起身边的一小袋饼干递给孩子。在他看来,他不可能接受孤苦老人那仅有的馈赠。
“但是就在转身的那一刻,我的眼睛却突然湿润了,我的心里似乎融化了一年多来所有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我觉得自己的心又一次解冻了。我似乎感到了一种久违的东西:当我在用自己微薄的力量温暖老人的时候,老人也用她不泯的爱心回暖了我和身边的孩子。这是一种久违的来自祖母般的慈爱……”
这个故事感人肺腑,体现了佛家“舍即得”的朴实无华和博大情怀,使人深刻地感受到“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你给予别人爱和福报,别人也会同样地回馈你爱和福报。现实生活中,请君再善良一点,让善意,宛如秋阳之明媚,温暖你我他的心灵:请君再友爱一些,让爱心,仿若春河之暖流,在你我他的心中涌动…… 让世界充满爱。
在《现在想起当时那个情景》一文中,在新疆某高校作者当班主任时,一次学校组织学生去远离市区的地方拾棉花,有学生在棉花地头发现了一颗萝卜缨子。这时,班里一位女生看到后,迅速拔出萝卜,用手简单地摩擦几下萝卜上的泥土,便直接拿着吃了。此情此景,使作者的内心深受触动。他从这位女生身上,看到的不仅是久违纯朴的记忆,而是他对这位家境贫寒、生活简朴女生的举动,表现出心酸难过的心理活动描写,自己作为班主任对学生关心不周的自责情结,深深地打动读者的心扉,使人心潮起伏,泪眼婆娑……体现作者内心的善良和柔软,彰显了作者关爱怜惜普通人生存状况的人文精神和悲悯情怀。
五
陈红星的多篇文章,均呈现出冷色调的背景和一腔愁绪。比如,他描写故乡西祥庄和频婆街上的风土人情,人们的婚丧嫁娶、酸甜苦辣、生老病死和悲欢离合,笔锋奇崛而冷峻,锋芒而锐利。但在其笼罩着冷清和凄苦的笔墨背后,往往浸染着温馨的色彩、祥和的氛围和人性的光辉。
比如,在《一碗煎汤饸络》这篇文章中,描写作者上高二时的一个周末,他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回家取馍和菜,而是留在出租屋以尽快适应高中的住校生活。正当他感到空旷、孤寂和想家之际,房东大叔给他端来了一碗煎汤饸络。
“这真让我一时不知说什么好,我只有面对这碗热烫烫的饸络。我的心里升起了一股暖流,慢慢地融化掉离家之后心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牢不可破的钱冰。”
他含着热泪,吃着房东端来的一碗热气腾腾的饸络,使他摆脱了思乡和想家的一腔愁绪。一颗孤寂落寞的心,一颗寒冬里冰冷的心,瞬间感到家的温馨,来自普通人的善意,而且使他明白他与房东之间,不仅仅是租房和房租的钱的关系。
他振作精神,重新投入到学习中。一碗普通的煎汤饸络,使他暖意盈怀,为他的人生增添了无尽的希望和动力。同时,也深深地温暖和打动着读者的心扉,让人们看到人性明媚闪耀的光辉,感受到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真诚和善良的朴素情感。
仔细阅读品味陈红星《我能看见的人生》,心灵仿佛被一缕缕天光照亮,豁然开朗。每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大都与他的童年、家庭背景及人生阅历息息相关。陈红星文字中所弥漫的淡淡哀愁,忧郁而高贵的诗人气质,对世间事物的理性思考,令人印象深刻,钦佩而感怀。他真诚而质朴的文字,对人生深刻的感悟和真知灼见,引发读者对生活的细致洞察和对生命的深度思考。
2025年6月25日于西安
【作者简介】
段小芸,笔名云仙子,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西安市网络文艺家协会会员,《华文月刊》杂志封面作家。作品散见于《华文月刊》《陕西工人报》《各界导报》《文化艺术报》《西安日报》《安康日报》等报刊杂志,以及《人民日报》《学习强国》《解放军报》《中国作家网》《全国基层党建网》《中国网》《文旅中国网》《陕西日报》《陕西作家网》等中省市各类媒体。发表作品100余万字。出版合集《十万种乡愁》。作品多次获奖或被转载。荣获第二届世界华文奖·纪实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