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考前几天在全国各地展开,万众瞩目。
近1200万考生在十二年寒窗苦读后,终于走到了人生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关口。大约在6月下旬(申城因为特殊原因推迟了高考时间,除外),具体分数与在省(市、自治区)的位次都会下达,千万学子何去何从,就会面临选择。
在古代,头悬梁、锥刺骨,为的是科考中金榜题名,出人头地,光宗耀祖。而在寒门子弟一举成名天下知后,通过读书做官,可以实现名与利的转化,亦即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倘若做到不大不小的位阶,也可以达成“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在废科举、兴新学之后,走仕途不再是人生的唯一选择。从事百业百工,只要勤奋不怠,加上机缘巧合,都可以成才,都可以安身立命,都可以实现自身的荣华富贵乃至光宗耀祖。由是观之,学历之高下,往往并非一个人能否取得卓越地位和过上优渥生活的唯一因素。
最近发射了7颗卫星,之后会发射更多卫星以形成“星座”,并在未来可能与马斯克的“星链”分庭抗礼的就是中国某汽车品牌公司旗下子公司完成的,其终极掌门人李某某(为了避免有推介之嫌,不出现具体名字——作者注)就是浙江的农家子弟,学历只有初中。
与李某某同样是浙江人且同样与我同龄的,还有一个更具有知名度的,就是马某。他与我同一年参加高考,却是名落孙山,直到第三次参加高考时因为英语专业扩招而以走读生的名义勉强考上本科。当然,那时能够考上大学已经挺不容易了,但学业上不能说出类拔萃的马某在专业不对口的情况下硬是在平台经济领域闯出了一片新天地,而且还是处于执牛耳的地位。
虽然实现自我价值已经不再只有高考一个路径,但是,即使在是废科举已有百余年的当下,高考也依然是无数家庭在子女处于成年与未成年交界处念兹在兹的头等大事。因为,在许多人残存的观念中,“金榜题名时”是与“洞房花烛夜”“他乡遇故知”“久旱逢甘霖”一样令人心驰神往的事情,其中蕴含着可能的境遇改变、地位尊隆和锦绣前程。于父母而言,似乎也可以获得“母以子贵”的一时畅快,人前人后也可以扬眉吐气。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后,在不断扩招的背景下,录取率超过了九成,在部分地方甚至已经高度接近百分之一百。在每年数以百万乃至千万的学子通过三年或四年的学习拿到毕业证书后,我们不能假想或者实际可以看到他们假以时日一定会做到人人走向成功。从这个意义看,无论从哪个意义或指标上研判是否成功,都不能说上大学与否对于一个人的成功能够产生决定性的作用。
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向,就本科层次而言,如果以录取百万人为标准,是发生在1997年,那年高考录取了整整 100万,已经比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每年30万人上下增加了不少。至于真正大规模扩招则是始于1999年,此后进入快车道,那年招生160万人,比1998年增加了52万人,增幅高达48%,而总体录取率首次突破了50%。再看2003年,录取更高达382万人,与五年前相比,又增加了3倍。这个期间,就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轫。
高等教育大众化后,大学生身上的“标签”就不再是“精英”或“天之骄子”。只有当大学生是人中龙凤的时候,世人才会侧目而视,他们才会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中的一员成为其他人茶余饭后谈资中“别人家的孩子”而被人津津乐道。斗转星移,不过几年的光景,大学生如过江之鲫,多如牛毛,也就“泯然众人矣”。
大学生被诩为“天之骄子”,特指上世纪80年代的全日制大学生,那是因为与他们同一年出生的人口基本上是新中国成立后人口出生最高峰时期的2500-3000万之间,以适龄学生看,能够上大学的也就是1%,可谓百里挑一。那时这些学生毕业是包分配的,而且考上大学的许多人是来自于农家,就算是来自城镇的,当时城镇也有不少待业青年,那么,上大学本身就能够书写“鲤鱼跳农门”的传奇,由此而在亲戚朋友或十里八乡广为传颂。
实际上,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真正相对比较高端的岗位是有限的,其增长也是有限的,它不会因为高校在大幅度持续扩招后就相应增加。于是,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只能蛰伏在中端乃至低端岗位。比如,申城普陀区近期招聘居委会工作人员,在学历要求上是“大学全日制本科及以上”,曾几何时,居委会工作人员基本上是婆婆妈妈,不少人可能只是小学文化程度。再如,俺所在单位做行政做后勤的,在我工作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对工作人员要求是高中毕业,现在硕士研究生成为标配,甚至还有不少是博士毕业,而且竞争还比较激烈。
这就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后的必然结果。在有限的相对高端的岗位面前,只能是两个选择:一是在高考环节,争取考出优异成绩,取得所有考生中位次在5%以内的好成绩,进入顶尖的39所“985高校”和部分热门的211高校,这个身份在职场是具有明显加分作用的,因为不少用人单位比较注重“第一学历”;二是本科毕业后进一步深造,目前985高校的研究生与本科生比例基本上是2:1,也为高考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创造了在读研期间与名校联结的机会,也就是“二次脱胎换骨”,这个同样具有加分效应。
这或许就是“内卷”!
这些年考研人数逐年增长,2022年达到457万;这些年初婚年龄普遍推迟,就与许多人在读研人为延后了走出象牙塔,成为“社会人”的时间有关。先学业,后事业;先事业,后参加——这就是内卷在高等教育阶段和职业生涯初始阶段的表现。高端岗位有限,竞争者无限,形成一对矛盾,内卷就这样发生了。
无论怎么卷,总有在每一个竞争关口与各种机会失之交臂的人,而且这样的人应该是多数,他们也往往是在“大气候”不怎么好的时候首先受冲击的。
如此一看,似乎回到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老路。
事实上,现实生活中,博览群书而碌碌无为的比比皆是;高考名落孙山或发挥不理想却大放异彩的也大有人在。
参加高考的目的是什么?一般人会告诉你,就是通过几年的系统学习,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形成相应的思维,从而获得于社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于自身安身立命的本领。但是,我们发现,有些人辍学了,没有获得相应文凭,但并不妨碍他们获得成功。我们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都知道乔布斯和盖茨,前者考上的是里德学院,后者考上的是的学校叫做哈佛大学,他们都没有读完,然而都创造了极为成功的公司。乔布斯之后接手的库克2019年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甚至说,他执掌的公司中有50%的人是没有完成大学教育的人。
这就点出了问题的关键,成功的要件究竟有哪些?知识与技能肯定是很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视野、思维、意识、性格、修为、沟通、合作......是综合素养与特殊能力兼备,素质、知识与能力兼备。这些并非仅仅通过上大学就可以修炼出来的。社会、家庭、学校之于一个人是否成才,都有重要影响,个人的自学、自律、自省、自为同样也很重要。从这个意义看,大学四年乃至加上读研、读博后的七年、十年,在整个人生中都不过是历史一瞬,所以,我们不能夸大高考在人生旅途中的地位和作用。
当然,我们也不否认高考的意义。事实上,能够借由高考使在学业方面出类拔萃的人能够脱颖而出,跻身名校,使之具有通过全方位的培养成才进而成功的可能性,并接受社会的二次选拔乃至N次选拔,最终走向成功。而且,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后,高考只是初步的甄选,仅仅在学历的进阶上,寻求海内外进一步深造的竞争性、甄选的意义和最终走向成功的决定性影响,或许才是真正具有指标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