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作为社会性极强的动物,拥有的信仰是支撑我们每个人生存的希望。区别仅仅是有的信仰上帝,有的信仰英雄,有的信仰自己,但是,为什么不去信仰爱呢?
《星际穿越》中说,爱是唯一一种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事物。
可当我们处于一个所有事物都支离破碎的环境下时,爱总是显得不那么重要了,我们总会信仰自己本身所相信的。
《迷雾》,就是这样一个情况,虽然豆瓣评分没有上8(可能是由于结尾的憋屈),但我仍认为这是一部不容错过的好电影。
影片的开头发生于一个稀松平常的小镇上,男主大卫(托马斯·简饰)在经历一夜暴风雨后同儿子和邻居去超市购买生活用品,日常的停车和随意的闲聊看不出丝毫危机。
随着雾气渐渐地弥漫,一个浑身带血的男人闯入超市,惊恐地告诉大家雾里有东西,人群中便开始滋生了些许恐惧。
不过雾里究竟有什么东西,没有人有明确的答案。
对于未知,大部分人总想证明自己的无畏与勇敢,尝试与牺牲便会不可避免地发生。
最先牺牲的是一个小伙子,挺身而出的男主与超市伙计也没能联手救下他的性命,反观之前怂恿小伙出去的工人,在一旁吓地战战兢兢,连关闭发电机的勇气都全然丧失。
更不巧的是,手机在迷雾中没有信号,发电机巨大的声音可能引来怪兽的注意,满天迷雾又遮蔽了视线,超市正面全是巨大的玻璃,怎么看,都像是孤岛生存荒野危机的加强纪实版。
当然,此次失败也不是没有什么收获,砍下的触角和地上的血迹至少让人们清醒地认识到所处的危机:
在这孤立无援的绝境,有的人相信了经验,比如大卫的邻居,那个负有盛名的黑人律师。他选择相信雾里什么都没有,并仍执意走进迷雾,想要出去寻求救援。
有的人信仰了上帝,比如一个女基督徒。她认为那是上帝降下惩罚人类的原罪,号召所有人都应该听从主的安排,忏悔过去的恶行,甚至用生命去献祭。
还有的人,信仰了解决问题,比如一个军人。他知道迷雾是由于不成功的秘密军事计划打穿了平行空间,但他也深知自己的势单力薄,只能想想办法,看看有没有生存的机会。
而男主,天生自带的英雄主义让他选择信仰了自己。他在律师出走时劝解大家不能出去,因为他害怕雾中的未知,但在基督徒大肆蛊惑人心时又提议逃走,因为他害怕宗教的抵制。
说来说去,他认为可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去更好地保护周围的人,包括他所深爱的儿子,并为大家,也为自己,求得一线生机。
但是他真的始终如一地相信了么?
起初他是的:通过雾中的惨案质疑了常识的错误,判定了入雾必死,又通过火把和手枪阻挡了怪兽的侵袭,甚至发掘人性推测出女基督徒歇斯底里的目的,于是,发动汽车后打亮的灯光让我当时的的确确以为那是希望的光芒。
可等到影片最后,沉沉的迷雾还未散去。一方面是没有怪兽的祥和,一方面是没有汽油的窘境,瞬间的无能为力却击倒了这个相信自己的男人。
用仅有的四颗子弹解决了周围人的生命,打开车门面对他的,不再是寂静与死亡,而是大批营救队员和幸存者的车辆,留给他的是无尽的悲痛和绝望。
这是嘲讽么?我想,是的。
《迷雾》想讲述的其实不是英雄救赎他人或是人性扭曲立场对立的故事,影片无意于深究谁对谁错,从最终幸存者里有那个为孩子以身犯险的母亲便可略窥一二。他只是把琐碎的生活放置到一个隔绝的环境中,让悲剧层层拨开人类埋藏心中最为真挚的力量。
在现在这个时代,英雄也不是万能的救世主,因为奥特曼也有战胜不了的怪兽,神盾局也有抗衡不了的灭霸,就连那些乘着七彩祥云的盖世英雄,真的可以是你的意中人么?
我们缺少更多的是,爱。
不管是《泰坦尼克号》中那种浪漫却又心痛的陪伴,冰冷海水中只为你求得一线生机,还是巴黎恐怖袭击中,躲在柜子下紧紧相拥的情侣,不管今日后事如何,怀中有你便是晴天。
可能我们从旁观者的姿态都无法感同身受,但我相信,医院比教堂能听到更多虔诚的祷告,就像莫洛瓦所说:“单是聪明还不够,还应有足够的聪明以避免过分聪明。”
而爱,大约是那个足够的聪明。
毕竟,若是大卫足够爱他的儿子,我认为他定会等到油尽灯枯之时,再另寻他路,而不会草草收拾残局,给自己一个倾尽全力的假象,再留以无力回天的遗憾。
忽然想到汶川地震时在残垣断壁下苦苦支撑的人们,以及用双手刨开一片片废墟寻找亲人的拼劲,可能有时结果并不尽人如意,没能坚持到最后的刹那,或是悲剧已然注定,但生命中最后的时刻定然是充满着期待和幸福。
作为人类,本质上我们并不能摆脱恐惧的本能,但当认知的局限和动摇的信念想要击败我们的时候,我希望,每个人都拥有相信爱的力量。他也会是一束光,照亮这方天地间。
毕竟,爱的奇迹我们见过,英雄,并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