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人的一生最难得的是一生只做一件事。花花世界,起起伏伏,常有种种情绪在心头。做事情,总会有喜怒哀乐会产生,衡量,诱惑,得失,最难得的是在一件事情中常有喜悦产生,一步一步,拾阶而上,最终有了自我的价值、成就。
中国是一个分分合合、合合分分的历史过程,但是纵观历史春秋、战国时期是很久的纷争的年代。孔老夫子的年代是春秋末期,社会的动荡更加显现,就是在那样的年代中孔老夫子曾经带着自己的学生周游列国十三载,这是多大的勇气与自信!
来看一下老夫子的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学而时习之。“时”是适时的意思吧,或者是时常都可以,适合自己的都行,但我感觉大概是第一种,学习也好,温习也好,常在有感悟以后,不是时刻就有的,特别是在生活中,一定是在理论以后在实际中发生了某种感悟、升华!
习。对所学知识反复练习,练习其实还是学的内容。在老夫子这里,学与习是两件事,前者为理论知识的传授,后者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用到生活中。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朋友。其实,人生常孤独,一生有一两知己足以,谁又不是如此!
忽闻有一知己而来,怎能不喜悦。还有一说,随着人的声望增加,会有更多的知己而来,这期喜悦还是喜悦呢?
最终的最终,人得自己越来越优秀,才会常有有朋自远方来,让人喜悦,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