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学习王昌龄的《青楼曲二首(其一)》

《青楼曲二首(其一)》

唐·王昌龄

白马金鞍从武皇,旌旗十万宿长杨。

楼头小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

题解

此诗约作于王昌龄贬谪之前的盛唐时期,彼时国力强盛,边塞战事与宫廷生活交织成独特的时代图景。诗题中的“青楼”并非后世所指的风月场所,而是指富贵人家的高楼。诗人以“楼头小妇”的视角,将边塞征战与闺中情思巧妙勾连,展现盛唐气象中个体情感的细腻褶皱。

逐句赏析

“白马金鞍从武皇,旌旗十万宿长杨”

开篇勾勒帝王出巡的壮阔场景:白马配金鞍的将士随武皇出征,十万旌旗在长杨宫附近驻扎。“武皇”暗指汉武帝,以历史典故映射盛唐开边的气象,“十万旌旗”尽显军威雄壮,却为后文的柔情埋下张力。

“楼头小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

转笔聚焦高楼之上的女子:她静坐楼头弹筝,目光却越过琴弦,望向远方——只见飞尘扬起,直向建章宫(汉代宫殿,代指帝王居所)飘去。“鸣筝”是闲逸姿态,“遥见飞尘”却藏着不易察觉的牵挂,将个体情思融入宏大历史场景。

特点与创意

1. 视角独特:以“楼头小妇”的微观视角反观帝王出征的宏观场景,小与大、柔与刚形成鲜明对照,让壮阔军威中藏着细腻人情,避免了边塞诗的空泛。

2. 意象象征:“白马金鞍”“旌旗十万”象征国家力量与帝王权威,“鸣筝”“飞尘”则浓缩了闺中女子的牵挂。两组意象交织,既显盛唐气象,又含个体温情。

3. 留白艺术:诗中未直言“思念”,却以“遥见飞尘”的动作,让读者窥见女子对远征之人的关切。飞尘入建章的方向,恰是她心之所向,余味悠长。

名家评价与地位

明代胡应麟《诗薮》评:“昌龄七言绝句,与太白争胜毫厘,此篇尤见巧思——以小景传大情,以微末写壮阔。”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则称:“不写离情,而离情自见,此盛唐高格也。”

此诗虽短,却将帝王征战的雄浑与闺中情思的婉约熔于一炉,成为盛唐“诗中有画”的典范。它突破了边塞诗与闺怨诗的界限,以巧妙的视角转换,让个体情感在时代洪流中更显鲜活,为后世同类诗作提供了“以小见大”的创作范式。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