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段时间,桃花是个热门词。作果树界的代表,桃花确实比她的同行们李啊,梨啊,在国人的文化生活里露脸出头的机会太多了。
关于桃花的诗句,但凡学过高中语文,应该就能吟上两句。什么“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什么“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什么“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什么“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等等。这些耳熟能详的句子,桃花基本上还是作为植物桃花本身存在的,是春天里美丽的花,并没有太多的延伸。
然而桃花的颜值和本身条件注定了她不可能只有这单一的形象。竹子总是让人联想到正直和高洁,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兰花是雅士是君子,梅花苦寒励志,细观桃花,难以一言毕之,她承担着各种复杂的情感和寄托。没办法,谁叫人家颜值和实力都在线。
《诗经.国风·周南》有云:“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于于归,宜家宜室”。这是当时女子出嫁的贺婚歌。大意说呢,这位新娘像红灿灿的桃花一样美丽,娶到家中定会让家里和顺美满。桃花鲜艳,枝叶繁茂,桃子累累,长的漂亮还很能生养,这是周朝女子的偶像。
在陶渊明这里,《桃花源》里打渔人“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最后穿过桃林发现了一个宁静的避世村落,民风纯朴,人人安居乐业。“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世外桃源逐渐成为人们心中美好世界的代名词。金庸给黄药师挑的桃花岛或许也有此意吧。
到了唐代,崔护一次郊外踏青观花,写有诗篇:“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尤其是后两句,流传甚广。桃花在这里见证了一段曲折的爱情故事,几多风波。人面桃花,物是人非,最是能引起大家的唏嘘。
而明代大名鼎鼎的风流才子唐伯虎落魄时曾写下“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桃花不自觉的在这里被赋予了洒脱的气质,还有那么一点浪漫和豪气。
香港作家李碧华写过一篇小说叫《逆插桃花》。讲花店的儿子很会养花,养了一株很大很好的桃花。桃花已成精,化了美貌的人样,却是个男的,还是要来报恩。最后,两人情动,做了快乐事,这桃花运却不知是劫是缘。花店老板识破后,大为光火,强硬拆散,不料自己最后葬身火海。这剑走偏锋且妖且媚的风格,果然“李碧华”的很。从此,看到桃花树,花瓣漂零中,你也可以臆想一位深情款款的白衣公子呢。绯红的桃花在作者笔下,化身了为世俗不认可,却叫人深陷其中,无法抗拒的情缘。熠熠桃花中,可见作家对于人性的一丝悲悯。
当代著名画家周春芽,在他的系列代表作之一《桃花》的画面里,色彩浓烈鲜明,漫山遍野一片艳丽,桃花有着让人血脉喷张的红润和妖艳。画家本身也坦言:他“描绘的就是‘色和情’——人类与生俱来的欲望,绚烂的桃花与野合的红色男女人物奇异地并置,这种组合消融了人类与自然的阻隔,也模糊了罪恶与道德的边界,在一种流动的色彩情绪中放纵着真诚而本能的幻想,在一种宏大的场景中将人的自然属性彻底的释放、引爆——温和而暴力!”
盘点一下:不得不感叹,套用一句俗语,厉害了,桃花,您,这是从田间到餐桌,到案台,甚至到床头,一网打尽啊。
然而,她还是静静的站在山坡上开着自己的花,发着自己的叶,结着自己的果。
桃树,不仅仅该只是周朝女子的偶像。 她有情有义,有灵有欲,不僵硬,不固化,既有出世的风姿,又有入世的朴实。可以绚烂至极,也可以大道至简。可登堂入室,亦可乡野隐居。
做人若能像桃树,做到这么灵动丰富,这么通透,实乃大家也。
(文中插图均为周春芽先生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