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己检视阅读的成果
【亮点】
没有
【原因】
1.9章,内容多,客观上存在难度。
2.“东翻翻西翻翻,任何一页,看一两段,有时连续读几页,但不要太多。用这样的方法把全书翻过一遍,随时寻找主要论点的讯号,留意主题的基本脉动。”没有这样操作。
这一句话,我们的目标是寻找主要论点的讯号,留意主题的基本脉动。方法大致是跳跃式阅读,但此时要避免浮躁、焦急的情绪,还是应该积极思考分析推测联想。范围是全书。
技巧,什么段落看、不看,什么时候连续几页都看,依据这里是否有观点、结论、知识、理论决定。至于如何判断出是否是观点、结论、知识、理论之类的重要信息,是个人的经验积累和智慧了。
【对比永澄】
领读中,每一章都挑了一两个概念大致讲了一下;章节之间的关系也没有提及。这个差距非常大。如何弥补,用粗读逐句逐段地看,中途跳过一些内容,不懂不停留。或许能获得一些概念的大致认知,也能说个一二。时间也会多许多,可能一个半小时。等下试试。
(第二次检视阅读,68分钟。(第一次的判断有许多错误)带着寻找主要论点的讯号,留意主题的基本脉动的目标;沉下心,跳跃式阅读。获得了比第一次更多的信息,能说出中信版几个形象化的标题相关的是什么知识,那个只是大概是什么意思。第1章有总的介绍的意味,后面章节可以说是并列关系,最后一章与第二部分衔接。
感受:内容不难懂,领读的看点在永澄老师如何系统化、增强实用性。)
二、实际应用
检视阅读全书和本章后,都很关心实际应用的问题。永澄给出了更系统、落地的解决方式。我们要形成一个关于判断和决策的知识网络,里面每一个分类(大分类目前是系统1、系统2、两个系统相互影响,各自的特点,分别在什么环境下启动)、核心概念、关键节点都定义清晰;还有相应使用场景、经典案例。将来在遇到决策问题时,直接与网络中相应知识和解决办法关联。甚至在事情没发生之前,可以对它进行推演。这才是真正的读书。说读书无用,读了那么多书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一个原因是要进行知识系统化、知识实践。
三、反思和捷径、偏见
反思的难点是分析不出不足产生的原因、找不到问题的关键。永澄能找到,但是他的方法无法显性化。有了捷径和偏见这两个概念,他的方法就显性化、甚至可视化了。这是为什么?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回答这个问题,才能理解这篇文章。
判断和决策质量不高或出错,一部分原因是我们的大脑走了捷径、产生了偏见。反思时,分析出了自己是怎样做判断和决策的,背后的假设是什么?从能力、资源、捷径、偏见着手。可以直逼问题的核心。
背后的本质可能是这样的:
1.事实、客观情况——2.解释、分析、思考、判断、决策——3.行动——4.获得结果(现实)——5.反思。反思的对象是假设,即”2.解释、分析、思考、判断、决策“这一部分。这一部分质量的高低或错误与否,取决于我们的认知能力。
认知能力,斯坦诺维奇分为:自主、算法、反省三种。捷径和偏见的知识属于反省心智,能力和资源在算法层面。
《思考,快与慢》系统讲述了系统1(自主)和2(算法、反省),给出了大量案例、避免和使用的方法。
以上是我对日更mp.weixin.qq.com/s/C4QBaXzls6W_xE6QQTZTxQ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