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究竟是什么?
礼是礼仪,就是各种礼节规范,按照人情制作礼,按照人性制作仪。礼代表一种等级秩序,最初是用来规范贵族行为的,平民不受礼的约束,也没有资格享受礼乐,即“礼不下庶人”。到了春秋时期,诸侯们僭越,开始惦记周王的宝座,享受周王的待遇了,这种现象称之为“礼崩乐坏”。
周公为什么要制礼做乐,孔子主张恢复周礼?究竟好在哪里?
礼乐制度起源于西周,为了吸取商朝统治者奢侈享乐导致国家灭亡的教训,周公制礼做乐,礼乐制度由礼和乐两部分组成。
到了春秋时期,礼乐出现“礼崩乐坏”现象,孔子极力主张恢复西周礼乐制度,他要求人们用礼节规范自己的行为,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认为只有恢复礼乐制度,人人相互关心,彼此尊重,才能解决社会问题。
到了秦汉时期,无论是提倡法家思想的秦始皇,还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汉武帝,都主张以礼来规范民众,这个时候的礼与以往的礼不同,贵族没落后,礼下沉代表的是一种平民文化?成为全面受到约束的制度,以至于我们现代人还在守着这种礼的规范。几千年的礼乐文明,早已内化成为我们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
司马迁为什么如何重视礼乐?
我们都知道《史记》有八篇《书》,而《礼节》排第一,《乐书》排第二。司马迁这样的行为排布,足以见到他对礼乐的重视程度。一个人的生长离不开他的生长环境,司马迁生活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汉武帝时期,他的教育环境决定了他对待礼仪的看法与态度,在《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自比为周公、孔子,理所当然成了礼乐的宣传者。
古代的礼和现代的礼有什么不同?
我们都说中国是礼仪之邦,文明古国,可是古代的礼仪和我们现代的有所不同,古代的礼是一种管理,教化人的方式,是一种规化,从内在教人去判断什么行为是正确的,养成基本的价值判断。按照人的身份分三六九等,规定不同等级的人应该履行什么礼仪和义务。说白了,就是用来区分等级的。
儒家文化中,或者说,中国古代文化中,其实讲的都是不平等,并衍生出君子,小人这些概念。那么乐又使得大家亲近起来,让社会更加和谐。
我们可能会觉得千年后的礼乐早已过时,被时代所抛弃,但是无论是和谐社会的号召,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对他人的关心,亲切的问候,礼貌的握手,都是礼乐在新时代换发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