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遇到北京大学归来的张教授,这已是第三次见面。他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很朴素,看外表不是你想象中的大学教授,不是你想象中的北京人。圆圆的脸庞,头发生得有点上,虽然不是“聪明绝顶”,看起来也绝对是学识渊博的形象。衣着平常,话语也很随和,对认识的人会主动打招呼。
张教授也是刘集人,这次是他因父亲去世回乡的,刚好在我父亲去世一星期之后。说起老人家的离世,张教授面色凝重,亦有“子欲孝而亲不待”的悲伤。从他的谈话中得知其实以前他父亲生病,他不止一次千里迢迢回来到医院照顾,在病榻前尽孝。只是这一次,老人家走得突然,未有一点儿预兆、一点儿音讯地去世了,他觉得自己未能尽力挽救而遗憾……
或许正如他所说,如果老人家在他身边可能还要多活两三年。我毫不怀疑他的这个能力,认识他的人也会毋庸置疑,毕竟现在医学很发达,毕竟他的经济条件很好,社会关系通达,只要不是很严重的病,生命迹象比较好的老人,只要休养得当,生命是会有延长的。只是有些事可能意想不到,有些事可能是天命吧!你的一次忽略恰好给了上帝带走他的机会……
人有时候能力很大,可以左右大自然的某些规律,让事物的发展随着人的意志而转移、发展,可以上天入地,可以改头换面,可以心想事成;有时候能力又好小,小到不及蝼蚁之力,明明触手可及却失之交臂,心有余而力不足,毕竟人生在世生死难料,留下太多遗憾和愧疚。
张教授博学广闻,从历史到现代,从伟人到农民,对人与事物的认知会随着谈话娓娓道来,让人耳目一新。不是高谈阔论也不是口若悬河,实事求是的态度结合渊博的文化知识和丰富的阅历,总能给人以全新的感知。从一个山村的农村孩子到北大教授,确实不容易,走过的艰辛也许是没有相近经历的人想象不到的,他很感激其父母,我想知子莫若父,其父亲母亲肯定最了解儿子是怎么走出山村走向北京的。
张教授对家乡对朋友亦有深深的眷恋之情,晚饭快结束时才知道他今晚九点的火车,他似乎不急于赶去襄阳,此时,他好像一个不愿离乡的游子,全然没有上流人物的洒脱,相见时难别亦难吧!有机会再喝酒,聊天,再请教!再卡五星,再说“得得闲了再回来!”酒桌上我们举杯为他饯行,一路顺风!有缘再见!
3月11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