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说苏东坡3》初入官场,就和上司开始了互撕

嘉祐六年(1061),加冕“最强考生”的苏轼,终于等来了好消息。朝廷安排他去担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判官”

这里简单说一下宋朝的官制。宋朝的官制分为官、职、差遣三种,前两种只是名誉、品级,差遣才是实际职务。

所以,“大理评事”是朝廷赐给苏轼的名誉品级,他的实际职务是“签书凤翔府判官”,就是给凤翔知府当助理。在北宋,能够当上“签书凤翔府判官”这样级别的官,你得是官场老司机才行。

而苏轼作为一个初入官场的萌新,朝廷就大方地给了他这岗位,原因没别的,就是他礼部考试和制举考试丧心病狂的表现。

苏辙被任命为商州(今陕西商县)军事通官。兄弟俩这次得到的都是正八品官职。苏洵也有事干了,他被安排在京城当校书郎,这一次,朝廷终于没让他考试。

本来两兄弟都要到外地当官去了,考虑到扔下父亲一个人在京城不太好,苏辙决定先不去做官了,在家好好陪着父亲。

公元1061年11月,天气微冷,苏轼带着妻子离开京城,苏辙一路为兄嫂送行,一直送到离开封四十里外的郑州西门外。

一路相送,一路不舍,这是两兄弟人生中第一次分开。和苏轼告完别,苏辙转身踏上了回京之路。苏轼站在郑州西门外,目送着弟弟骑着瘦马远去,直到背影消失在长长的古道上。

苏轼继续前行,来到了渑池。这是苏轼到过的地方,思绪回到了五年前。那时父子三人进京赶考,路过这里,曾借住在一个寺庙,庙里的主持热情招待了他们,临走之前,他们还在主持卧室的墙壁上题诗留念。

而现在,主持去世了,庙里也是破破烂烂的,真是今非昔比,物是人非!看着眼前的一切,苏轼摇了摇头,深深感叹人生的变幻无常,于是给弟弟写了一首诗: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趾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和子由渑池怀旧》

老弟啊,你说人这一生到处奔走究竟像什么?应该像飞鸿踏在雪地上吧。在雪地上偶然留下几个爪印,然后就飞走了,哪还记得这痕迹留在哪里呢!

人生的每一段经历或许也是如此吧。在漫长的人生中,每一段经历就像这爪印,也充满着偶然和无常。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公众号:沈公子)

12月14日,苏轼到达凤翔。凤翔在宋和西夏的交界处,属于国防重点地区。宋仁宗期间,西夏年年入侵,一路烧杀抢掠,弄得百姓苦不堪言。

后来达成和议,但宋朝每年得憋屈地向西夏提供大量银两和绢帛。苏轼一路前行,看到的都是破败的景象,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暗下决心,在这里努力发挥才能,好好为当地百姓做一些实事。

来不及休养生息,苏轼便一头扎进工作中。在安排给他的工作中,他发现有件事让人头痛,必须尽快处理掉----衙前之害。衙前是北宋专门运送官府所需物资的一种差役。

这个岗位风险系数很高,一不小心就要倾家荡产的那种。因为服役者如果不小心把物资给弄丢了,就得拿家里的钱来赔偿,当地百姓被搞得快生无可恋了。

苏轼怀着沉痛的心情写信给宰相韩琦反应情况,希望朝廷重视。同时,他也广泛调查,深入研究,力争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想出一些解决办法。凤翔这边负责的是通过水路给京城运送竹木。

通过一番研究,他发现运送竹木之害严重,是因为当官的不了解具体情况,瞎发指令,经常在涨水时期要求运送,所以带来了很大的灾难。

如果让差役考察水情,自行决定运送时间,损失就可以减轻不少。于是,苏轼找上司沟通,修改了衙规,从此衙前之害减少了一半。

苏轼在凤翔当官期间,当地的自然灾害一直比较严重。在古代,科技发展水平低下,很大程度上,人们是靠老天爷吃饭的。

长期不下雨,庄稼就会干死,农民就没了收成,只能忍饥挨饿,社会上出来搞事情的人也就多了起来。老百姓不盼星星,不盼月亮,只盼这一年能风调雨顺,有个好收成。

面对很久没下雨的情况,农民心急如焚,束手无策的他们只能向上天求雨。作为当地的官员,苏轼扛起了为百姓求雨的责任。

苏轼写了一篇篇感天动地的祈雨文,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向神明求雨,只是有时候灵验,有时候不灵验。

有一年春天,持续不下雨,直到三月下了点毛毛细雨,然而这对庄稼没啥用处。又过了十来天,终于来了一场大雨,这雨下了三天三夜,大地得到了充分滋润,庄稼恢复了生机。

无论是官员、商人还是农民,大伙儿都载歌载舞,普天同庆。苏轼也是乐开了花。为了庆祝天降大雨,他决定把自己住处的一座亭子取名为喜雨亭,还写了篇文章《喜雨亭记》

文中讲到“亭以雨名,志喜也”,并从修建亭子讲到为旱灾发愁,再到天降大雨的开心,字里行间都流露着苏轼关心百姓疾苦,与民同忧同乐的感情。

凤翔位于陕西西部,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源地,文物古迹到处都是。苏轼从小喜欢人文古迹,来这儿当官算是来对了地方。

工作之余,他老喜欢东走西逛,游山玩水,观赏研究,还忍不住写诗记录记录。

秦刻的“石鼓”,秦碑“诅楚文”,王维、吴道子画的竹和佛像,唐代雕刻家杨惠之雕塑的维摩像,东湖,真兴寺阁,李氏园,秦穆公墓,这八样是凤翔的招牌,人称“凤翔八观”

苏轼还专门写了《凤翔八观》诗篇,来介绍着这八种文物遗迹。

苏轼从小就喜欢绘画。所有画家中,他最爱王维和吴道子。王维不仅是唐朝有名的诗人,也是出色的画家,是山水画的开山鼻祖;吴道子是唐代著名画家,人称“画圣”。

凤翔当官期间,苏轼有幸在普门寺和开元寺看到了两位偶像的真迹,激动得热泪盈眶,顶礼膜拜了一番。

苏轼刚到凤翔时,凤翔太守是宋选。这人性格和善,勤劳务实,苏轼看着挺对眼。关于这个太守,有件事给苏轼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五年前,苏轼进京赶考,经过扶风这地方,这里的旅舍破烂到不能住人,这次再来看,眼前一亮,旅舍已经被翻修一新,都赶得上官府和富人家宅了,各地的人来这边一住,都纷纷表示不想回去了。

这些旅舍,是宋选上任后才修建的。苏轼不由得感慨:嗯,太守在抓GDP的同时,也没忘记这些小小的民生工程。事情没有大小,当官的如果每一件事都认真对待,那天下也就能繁荣太平了。

相反,如果因为事情小而懒得去做,那最后什么也做不成。太守的这种务实精神,让苏轼内心受到了震颤,也影响了他的一生。

后来,凤翔来了一位新太守,此人名叫陈公弼,也是眉山人,和苏轼是老乡。老乡见老乡,却没有上演一段两眼泪汪汪的故事,而是联手为我们贡献了一出互相伤害的大戏。

陈公弼什么人物?他个子不高,皮肤黑,眼睛有神。这人办事公正,嫉恶如仇,乐于帮助贫苦老百姓。

但平时对人严厉,总板着一张脸,一不小心就让你下不来台,下属们都不敢正眼看他一下。

官员们有时在一块儿休闲娱乐,听说知府要来了,顿时脸色大变,胃口全无,都急匆匆散了场。这么一位让人瑟瑟发抖的上司,大家对他充满了敬畏。

苏轼会像其他人那样乖乖屈服吗?会...是不可能会的!他年轻气盛,又才华出众,加上自己性格就是那种口无遮拦的,根本不吃上司那一套,和上司叫板那是苏轼的常规项目

陈太守自然也不是吃干饭的,他精心准备了一揽子措施来收拾苏轼。

比如,在平时工作中,有同事喊他“苏贤良”,因为苏轼曾经制举考的“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有一次陈太守听到了,就板起脸说:“苏贤良?一个小小的判官,贤良在哪儿呢?”

然后,把喊贤良的那哥们拖出去打了几大板,苏轼啥也没说,脸上却是大写的无语和尴尬。

有时苏轼去造访陈太守,太守故意不见,或者让他在大厅等啊等啊等。苏轼自然很不开心,心想:这等待的时间留给自己睡个午觉不香吗?非得浪费在你这糟老头子这儿。

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官府里有聚会,本来大家一起开party是件很热闹开心的事,苏轼却摆摆手说:去....个头!结果就收到一张罚铜八斤的通知单。虽然钱不算多,但这脸是丢大了。

最让苏轼受不了的是陈太守经常改他起草的文章,反反复复改好几次才上奏。这明摆着就是故意找茬!

想我苏轼写的文章名扬天下,连文坛大佬和皇帝都连连点赞,现在却被你这小小的知州改来改去,耻辱!

苏轼在诗里边吐槽:在陈老头手下当官,虽然没有性命的危险,但经常得受气!

苏轼演的下这些气吗?当然咽不下,他不是这样的人。他在耐心地等待着,等待着一个机会,给这糟老头子一点颜色看看。

机会没多久就来了。陈太守在官府的后园建了一座楼台,取名“凌虚台”,给官员们工作之余休闲娱乐一下。

陈太守找来苏轼说:“小苏啊,你不是写文章有两下子嘛,现在给你个机会,你给凌虚台写一篇文章,我让人刻在石碑上留作纪念。”

苏轼暗暗一笑:“嘿嘿,老陈这可是你自找的,可别怪我不客气。”苏轼决定用这篇文章好好讽刺一下上司。

苏轼写了篇不到四百字的《凌虚台记》交给了陈太守,其中有一段是这样的:

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既已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意思是说:我曾经和陈太守登上凌虚台观望,它周围都是秦汉隋唐时候的宫殿遗址,想当年它们是何等宏伟壮丽,坚不可摧,比这凌虚台不知要强多少倍!

然而几百年过去了,你再看看,啥都没了,全都成了庄稼地和废墟,更不要说眼前这座高台了。一座高台还不能够长久存在,更何况人事变化,谁能预料个人的福祸得失?命运是难以把握的!

有些人想要靠修筑楼台在世上炫耀,那就错了。世上确实有能够依靠的东西,但和台的存亡没有关系。我把这些话说给陈太守听,下来后写了这篇记。

苏轼想告诉太守:老陈,你现在是太守,但你也别得意。人事变化无常,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不知道以后谁比谁混得好呢!

陈公弼看到这篇文章后,原以为会有一场暴风雨来临。可陈太守不按常理出牌,露出了难得的微笑,说:

吾视苏明允(苏洵,字明允)犹子也,某( 指苏轼)犹孙子也。平日故不以辞色假之者,以其年少暴得大名,惧夫满而不胜也,乃不吾乐邪?

意思是说:我拿苏洵当自己儿子,拿苏轼当自己孙子。平时之所以不给他好脸色看,是因为他年少成名,怕他骄傲自满啊。没想到把这小子弄得这么不高兴。

陈太守让下属把这篇文章一字不落地刻在凌虚台旁的石碑上。不得不说,陈太守虽然十分严厉,但肚量十分大,对他路转粉了。

很多年后,苏轼给陈公弼写了篇传记《陈公弼传》,在这篇传记里,苏轼说自己在凤翔做官期间,和太守常常互撕,出言不逊,现在想起来非常后悔。

苏轼写《凌虚台记》时,才二十八岁。那时的他还是个年轻小伙,对人生、对官场缺少深刻的认识。

而写《陈公弼传》时,他已经四十六岁,经历了人生和仕途中的风雨坎坷,因而特别理解曾经陈太守故意打压自己的良苦用心。为表敬意,写了这篇传记,这应该是苏轼写的最长的传记了。

苏轼在凤翔期间和陈太守相处不好,有意思的是,他和陈太守的儿子陈慥却很要好。

陈慥这人风格一点不像他父亲,他喜欢喝酒骑马,耍剑打猎,慷慨大度,挥金如土,属于放飞自我的类型,苏轼也属于放飞自我型,所以正好可以比翼齐飞。

这位朋友,将在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再次出场。

在凤翔期间,苏轼一方面忙于为百姓办事,一方面经常游山玩水,观赏人文古迹,日子过得还算充实滋润。

不过,他时不时的会有些失落。自己从小努力学习进入仕途,想的就是辅佐皇帝,让天下繁荣太平。

可现实是,国家衰败,百姓穷苦,自己也只是一个小小的判官,权力有限,资源有限,实在发挥不了多少作用,产生不了多大影响啊

嘉祐八年三月,宋仁宗驾崩。凤翔府需要输送大量木材给皇帝修筑陵墓,苏轼花了五个多月才完成了朝廷的这个任务。

那时正好遇上干旱,河里没水,木材很难运送。烈日下,差役背着沉重的纤绳,一步一步艰难前进。

看到这样的情况,苏轼心中心痛无比,吃也吃不下,睡也睡不好,然而自己却又无能为力。

凤翔当官的这几年,苏轼有过倦意,也有过怀疑,他觉得现实的仕途生活和自己想象的不太一样,这一天天的像是在浪费大好时光。

好在,消沉只是偶尔的。毕竟苏轼是理想远大的人,儒家的忠君报国思想始终扎根在他心底。他还是想展现自己的才能,努力报效国家。

嘉祐九年(1064),在凤翔任期已满,苏轼带着家属回到京城。在宋朝,当官是3年一个任期,满3年后,朝廷会对官员的政绩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的结果,再安排新的职位。

宋仁宗驾崩后,新皇帝宋英宗上台。英宗皇帝对苏轼的大名是如雷贯耳,他怀着兴奋心情,摩擦着双手准备任命苏轼为翰林学士,专门为自己起草诏书。

没想到宰相韩琦立马跳出来反对。他跟皇帝说:“苏轼还很年轻,没得到过多少锻炼,突然给这么高的官,不合适啊。”

皇帝说:“那让他掌管宫里的公务吧”。宰相还是摇头:“这不是和起草诏书的工作类似的么。”

后来,韩琦推荐苏轼去文化教育部门工作,不过需要先进行考试。苏轼参加了考试,成绩合格,顺利进入史馆工作。

作为史馆的官员,要经常在宫里的图书馆工作,这对苏轼来说真是一份美差,因为他可以阅读各种珍贵书籍绘画等文献资料,还是带薪免费阅读!

就在苏轼开始过上滋润生活的时候,一个噩耗从天而降-----妻子病逝了,年仅26岁。

还没看到儿子长大成人,丈夫实现抱负,就在这个美好的年龄离开的人世。苏轼悲痛欲绝,和妻子相处的场景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苏轼妻子属于聪明务实、精明能干型的人,而苏轼属于天真烂漫、才华横溢型的诗人。他俩应该算是互补型夫妻,相辅相成。

苏轼写得出让人膜拜的诗文,但在处理现实生活问题时,往往是妻子更在行。日常生活中,苏夫人就是苏轼的御用参谋,会给丈夫很多的建议和提醒。

苏轼做人没心眼,在他看来眼前没有一个人不是好人,好在苏夫人却很会看人。有客人来家中聊天,夫人总会躲在屏风后边静静听着对话。

有一次,客人走后,她问丈夫:“你和他废那么多话干嘛?他只是留心听你要说什么,好来迎合你。”

夫人提醒他,和人交往时,速成的交情靠不住,要提防那些泛泛之交,不要什么乱七八糟的朋友都得去照顾。苏轼苦笑着点点头,认为妻子说的都对。

妻子死后的第十年,在一天夜里,苏轼梦见了前妻,醒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于是提笔写下一首词来寄托对前妻的相思: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祸不单行,妻子去世后的第二年四月,又一个噩耗来临。父亲在京城病逝。

兄弟俩二话不说,立马辞官,千里迢迢,把父亲和苏轼妻子的灵柩运回了家乡眉山。举办完葬礼,兄弟俩把父亲的灵柩放在了母亲墓旁,还给他建了座庙。

接下来又是两年三个月的守孝期。期满之后,苏轼还要完成一件大事---结婚。自己年纪轻轻,未来的路还得再找个伴走下去。这一任的妻子是前妻的堂妹,王闰之。

十年前,母亲去世回家守孝期间,苏轼经常去妻子娘家青神,当时的王闰之还是个十岁左右的小妹妹,他看到过苏轼好几次,年少成名的苏轼给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王闰之的哥哥对苏轼感情很深,在他的撮合下,两人走到了一起。

王闰之和她堂姐不同,不是那种精明能干的人,但是她温柔,善良,坚忍。她一向对丈夫充满了敬佩之情,所以很多事情都是按苏轼的意思来。

今后,她将跟随着丈夫在人生中起起落落,不离不弃,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十二月,交代完照顾父母坟墓等事后,苏氏兄弟带着家人动身返回京城。兄弟俩可能不知道,这是他们人生最后一次返乡。

因为接下来,在那个千里之外的朝廷,一场激烈的政治变动开始上演,他们将被无情地卷入进去。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4,377评论 6 49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390评论 3 38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9,967评论 0 34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344评论 1 28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441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492评论 1 29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497评论 3 4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274评论 0 26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732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008评论 2 32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184评论 1 342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837评论 4 337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520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56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407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056评论 2 36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074评论 2 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