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碎片化时间都在听喜马拉雅上听几年前的电台节目《东吴相对论》。这档节目之后不知为何停播了,但是其中提到的很多观点,至今看来依然很受启发。
比如在节目《善意的力量》中,吴伯凡老师回忆到几年前去到的深圳一家饭店,因为当时的服务员脸上自然、真诚、发自内心的笑容,至今难忘。几年后再次去到深圳,上出租车后请师傅帮忙找寻那家店。
节目由此联想到好的企业管理,一定是人性化的,贴心的,让员工感觉到善意和快乐的。
其中特别举例,有家公司某位普通员工的父母要来看孩子,公司得知后专门派公司的车去接二老。这个行为的成本是可以估算的:司机往返的时间,以及油费(或者车被用到其他地方的机会成本,但是公司总有闲置车辆,这里的机会成本很小)。但是背后的潜在价值巨大:那位员工会如何想,公司如此贴心周到,其他的员工也会看在眼里,那对父母该有多自豪。
还有一期节目谈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很有实践性。节目先从哥伦比亚教授艾德勒的著作《如何阅读一本书》讲起,分享阅读的4个层次:基础阅读(初级阅读),即会认字,读懂句子;检视阅读(粗略阅读),着重看前言、目录、重点的段落和观点;分析型(解剖型)阅读,深度阅读,是提高个人能力必不可少的阶段;主题性阅读同(比较型阅读),将同一主题的书放在一起,分析比较,专家适用。
主持人展开说到,大部分人的阅读处于第一和第二阶段。而高品质的阅读,需要通过第三和第四个阶段来培养。大脑不同于电脑的最大区别是,大脑不是简单的储存信息,而是信息间会产生链接,以其独有的方式生长,灵感有时候就是信息的重组产生的。而学习知识最高的境界是变成你的,以你自己的方式被表达和使用。
联想到最近在学的经济法课程,老师讲完了第一章节400多页的PPT。这位法学老师非常推崇用思维导图或者结构化思维的方式联想和记忆,于是我试着按照书的编排逻辑,用思维导图来梳理知识。这其实非常耗时,但最大的好处是,最后可以将400多页的PPT 浓缩到一张思维导图中,可以更高效的学习、复习和记忆。
再联想到几年前一位高中的高级教师讲高考备考的秘诀,就是将每一个学科的知识做成对应的思维导图,能把知识点梳理一遍,同时联想相关的习题、案例、错题,如此则事半功倍。
前几天看三公子的公众号文章,分享她(三公子是女生)的阅读学习方法。实际非常质朴:手写笔记,和电脑写文章目录。做到看到目录就能联想到定义、分类、特点、案例和应用(针对专业性学习),或者作者的观点、态度,自我启发(文学类作品)。如果联想不起来,就再去看看,如此则内化为己用。非常受用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