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是现代教育倡导的重要思维方式之一,是人变聪明的最好的训练。
当面对一个孩子的时候,成年人往往习惯于强调“听话”,而不习惯让其“质疑”或“批判”。儿童时代是胡思乱想的时代,自然也是胡言乱语的时代,这是上帝赋予孩子的权利。可是,有些父母常常呵斥孩子:“闭嘴!你一张嘴我就知道你要说什么,不许乱说!”结果,童言无忌变成了集体失语,即小孩子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和大脑,更不相信自己的语言,盲目地跟从大人,人云亦云。如果说,童言无忌是催生天才的沃土,集体失语则是扼杀天才的刑场。
如有一道考题,说:“树上有5只鸟,猎人打死一只,树上还有几只鸟?”如果孩子回答一只也没有了,就被认为是智力正常。
可是,一个6岁的女孩想了想,却回答:
“树上还有3只鸟。”
老师愣住了,问:
“怎么会还有3只鸟呢?”
那女孩回答:
“鸟爸爸被打死了,鸟妈妈吓飞了,剩下3个鸟娃娃不会飞。所以,树上还有3只鸟。”
四年级某班正在上语文课,学习课文《麻雀》。《麻雀》一文是俄罗斯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作品,大意是:一个猎人牵着猎狗走在森林里,突然,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不小心从树上的窝里掉了下来。猎狗一见,立即想扑过去吃。在这危急关头,一只老麻雀“呼”地飞了下来,发出凄厉的叫声,并用身子挡住小麻雀,与猎狗周旋。那猎狗一见竟被吓住了。猎人见此情景,对老麻雀顿生敬意,把猎狗带走了。小小一只麻雀,何以敢与猎狗较量?因此,读完课文,老师问同学们:
“请问,这只老麻雀的行为表现了什么精神?”
按照标准答案:老麻雀的行为表现了伟大的母爱。
可是,一个男孩子举手了,他说:
“我不同意这个答案。”
老师愣住了,问他为什么。他回答:
“您怎么知道这只老麻雀是母的呢?这篇课文从头至尾没一个地方说明它是母麻雀,怎么就表现了母爱呢?为什么不是父爱?”
全班一阵哄堂大笑。老师却表扬这位男生说:
“你善于独立思考,提出了一个很好的见解。我们应当把答案改为:这只老麻雀的行为表现了伟大的亲子之爱。”
这位教师的教学态度值得称道,因为这样鼓励学生,将有助于养成他们的勇于质疑的良好习惯。当然,这个答案也未必正确,因为这只老麻雀也可能非父非母而是“见义勇为”呢。
怎样将质疑落实到孩子的身上?
(1)营造氛围,让孩子敢问
父母和孩子角色平等,要变学习辅导的单向为双向互动;允许孩子“出错”,父母对孩子的提问,哪怕是在你看来非常幼稚的问题,也都需要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
(2)拓展渠道,让孩子会问
当孩子还未养成提问的习惯或者所学知识较难时,可以和孩子进行讨论,然后由孩子提问题。另外,父母也可以设计好问题,引导孩子模仿提问。提问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孩子初步掌握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就可以在学习辅导中留有一定时间让孩子独立质疑,自我展示。
(3)重视孩子提出的每一个问题
孩子提出问题,一般可以予以反问,让孩子自己去寻找问题答案的线索。
(4)对孩子提问,务必不要提出用“是”和“不是”便能回答的问题
(5)鼓励孩子与其他人讨论
每当孩子们面红耳赤的时候,正是孩子好奇心得到提升的时候。
(6)给孩子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
给孩子一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让他们深入思考。提示孩子从不同角度分析事物的优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