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下课期间,一个小男孩忽然冲进我的教室,爸爸发出很大声的声音,一手伸得长长地想要阻拦着孩子的去向,结果小男孩还是好快速地成功窜进球池里。
爸爸叹了一口气,双手叉腰地看向孩子,那眼神有些憔悴,嘴里还不忘催促着孩子赶快出来了,只见小男孩完全不搭理爸爸的劝阻,而是非常投入地“搅拌”着海洋球,时不时又浸泡到海洋球堆里,我看着玩着球的他,那对眼神非常陶醉。
一旁的我目睹了这一切,好奇着接下来爸爸会怎么反应呢?只见爸爸有些心急地想要孩子能听话,能配合指令爬到球池外来跟爸爸一起玩,软硬兼施,用了好多方法。
刚开始,爸爸为了要吸引孩子的关注,他拿着一个玩具在边上玩,拿着零件敲打着玩具,不断地发出很夸张的赞叹声:“哇,好好玩唷!”,孩子却完全没有理会爸爸,继续沉浸在球池的乐趣中。
接着,爸爸拿着玩具到孩子面前,使劲地逗弄着孩子,孩子还是不太理会爸爸,眼中都只有球,顶多会因为爸爸发出比较大声的声音而看一下爸爸,但很快又继续躺在球池里双手拨弄球堆。
这时,爸爸就试着拿起另一个声光玩具放到孩子的眼前,确认孩子看向玩具后,爸爸就赶快按下玩具上的按键,玩具发出逗趣的音乐,孩子终于看向玩具了,并做出伸手要拿玩具的动作,爸爸这时就慢慢后退,孩子为了要拿到声光玩具,便慢慢从躺着的姿势变成扶着球池边缘站起来的动作,爸爸就继续往后退,把玩具放到边上的桌子上,要孩子出来拿玩具。
只见孩子愣了一下,好像瞬间完全失去兴趣了,扭头“啪”的一声地又躺进球池里了,爸爸则是一脸茫然地站在球池边,双手拨弄着额头,那眼神特别沮丧。
这时孩子忽然发现球池里有个小盆子,孩子便开始反复做着把球一颗颗放进盆子里又倒出来的动作。爸爸跟我对视了一下,他笑着说:“什么方法都用了,但是有时候他就很不受控制,真伤脑筋!”
从爸爸的眼神中,看得出爸爸的努力,也看得出爸爸应该是学了很多技巧,会试着用夸张的玩法或是声音来吸引孩子注意,也会把东西放到孩子眼前,尝试让孩子对特定的东西有更多关注。
这些方法都很好,但为什么效果却不好呢?
其实从这爸爸身上不难看出许多家长身上都会出现的问题,孩子发展得慢了,家长也很积极地带孩子到处去上课了,但许多家长也因此会变得太想教孩子什么,而常常会不知觉地燃起一份想要控制孩子的执着,想要孩子配合,想要孩子学习,所以更多的时候都希望孩子是来注意大人的,不要一直在自己的状态里,而要在外界控制的情境里。
他是咻咻,一个三岁的自闭症小男孩,他不太会说话,大多只会发出一些状声词,特别喜欢触觉,喜欢浸泡在球池里,特爱那种被包覆的感觉,兴趣明显狭隘,对外界声音的关注很少,可是喜欢东西快速翻滚或掉落的感觉,高兴时还会做出双手使劲在眼前晃动的动作。
我看着咻咻陶醉地浸泡在球池里,我默默地走靠近了他,在他眼里并没有我的存在,尽管如此,我还是打算不干扰他地在一旁观察着他。
他把球放入盆子里,并快速地又把球倾倒了出来,每当有几颗球落在他的脸庞,他就会发出很开心的笑声。
我拿了一个一样的盆子也躺进球池里,就躺在他的旁边,一路随着他的动作速度和声音起伏,每当他坐起来翻动着海洋球,我也翻动着海洋球,每当他抓起一颗球放入盆子,我也抓了一颗球放入盆里,当他晃动着盆子,我也一样晃动着盆子,每当他抛起了球而因为球落在脸上而笑了,我也做了一样的反应。
几回同样的玩法,我看得出咻咻那双乐此不疲的眼神,忽然咻咻因为跌倒而把手上捧着的球给洒了出来,他大喊了一声球球,我也往前扑了一下而把球洒了出来,球刚好都往他身上洒去了,我也大声地喊了一声球球,咻咻愣了一下地望向我,忽然对我笑了。
后来,他赶紧拿起盆子继续放着球,我也同时拿起盆子开始放球,跟他同个时间抓球和放球,每次放一颗我就会语气夸张又大声地说着:“放~球球。”,咻咻每次听到我发出声音,都会停下手边的动作地看向我一会儿,才伸手去拿下一颗。
当盆子装满球,他就会举高盆子,并把球倒了出来,每当他即将要把球倒出来时,我就会大声地说:“倒出来!”,跟他同步倒球的动作,当球洒落,他都会兴奋地跳起来并发出“呀呀”声音,我也会同步着他的声音,咻咻先是愣了一下看向我,并开心地重新启动一样的玩法。
几回同样的玩法,咻咻似乎注意到我在模仿他了,他对我越来越感兴趣了,有时候还会停住动作等我说了指令才做动作,如果我不说他就会一直看着我,当我一说倒出来,他就会很开心地把球倒了出来。
咻咻开心时常会把盆子丢了,然后双脚用力蹦跳,双手则是使劲在眼前甩动,这时我就没有模仿他的声音和动作,反而会停下任何动作,只是双手舉高很平淡地旁白着:“嗯,好开心。”
后来,我看咻咻可以稳定地玩着这个游戏,且开始会关注到我的反应,甚至会模仿我的动作,我觉得应该可以试试看新的挑战了。
我捧着一盆球从球池里爬了出来,把球倒进了球池旁的大桶里,咻咻看到我的动作后,也是愣了一下,但仍继续在球池里玩着。
于是我跑回球池旁再次跟他同步抓球放球,放满后我大力地踩着地板走向大桶旁,双手把盆子并看向咻咻,咻咻忽然把手上的盆子给扔进球池里,努力地爬出球池,跑到我身旁,看了一下大桶里的球,又看一下我手上那盆球,再看向我。
当我一说:“倒出来”,我就把球给倒出来了,咻咻伸手进到大桶里翻动着球,然后抓起了一颗球就跑回球池放,我也伸手抓了一颗球放回球池,就这样我们来回地一起把球放完了,在放好最后一颗球之后,我就牵着咻咻往爸爸方向走去,嘴里说着:“放好了,跟爸爸回家。”
咻咻兴奋地挥动着双手,我蹲了下来,旁白着:“真好玩,玩好了,跟爸爸回家吧!”,就这样十来分钟的时间,孩子就离开沉浸在球池里的状态,而自己牵着爸爸的手回家了。 爸爸牵着孩子的手,回过头笑着说:“真的还是老师厉害,我们回家吧。”
看着那对父子离开教室的背影,我想这并非什么厉害的绝招,只是如果能清楚如何先进入孩子的世界,便能更轻松地把孩子从他的世界里牵出来。
如果孩子一直沉浸在自己的乐趣之中,我们可以试着先观察孩子正在做什么,并待在孩子看得到你的地方,试着去模仿孩子的声音或动作,如果孩子在玩玩具,我们也可以拿一样的玩具,在孩子身旁跟他同步着一样的玩法,这么一来,孩子会更容易察觉到我们正在模仿他,也更容易对我们感到好奇。
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的确需要一点耐心和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放下大人的身段,不少家长都不太能模仿孩子的行为,总觉得那样看起来很幼稚,但如果我们只是急着希望孩子能注意到我们,我们就会把很多焦点放在教导孩子表现得配合,这么一来便会错过了很多留意孩子细微反应的机会,也不容易跟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
所以建议大家回家都可以试着先模仿着孩子的反应做起,也许光是这么一招,就能让孩子爱上跟你一起玩的乐趣,也能透过模仿孩子的反应,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是有意义的,适当的旁白有助于提升孩子对自我行为或情绪的理解。
过程中,我们尽量去模仿比较有互动意义的行为,而不去模仿自我刺激或打人推人等行为,有需要的时候也可旁白当下的行为,例如孩子很兴奋时而一直挥动双手时,我们不去模仿孩子挥动双手的动作,而是举起双手而旁白着:“好高兴”,这样可以帮助孩子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也可以让孩子慢慢用更合宜的动作反应。
如果孩子没什么反应,只是一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漫无目的地四处探索着,家长可以夸大你模仿的动作或声音,让孩子也更有机会察觉到你的存在。
除了玩玩具的时间,生活中还有好多可以模仿孩子的机会,像是洗澡、吃饭等,当模仿孩子的声音和动作时,可以观察看看孩子会有什么反应,会不会因为你的模仿而看你或发出什么其他声音或动作?如果孩子因为你的模仿而有这些反应,那就代表他开始关注到你了。
自闭症孩子对人的关注比较少,对物的关注比较多,有时可能会过于沉浸于把玩手上物品的情况,如果大人只是一直拿着别的东西在旁边吸引他,或是急着要孩子配合做什么反应,尽管你玩得再有趣,或是你的动作再夸张,可能还是很难吸引到孩子的关注,这样互动效果就会很有限。
当你发现孩子对你的关注很少,不妨试试看先从模仿孩子开始吧!
我是阿特老师,
一位来自台湾的儿童职能治疗师,
在此跟您分享儿童康复新观点。
希望今天的故事,也能为读者的心中带来一些温暖和方向,并在未来里也能试着用更温柔和更善良的态度对待这些需要陪伴的小小心灵。
如果喜欢我写的文章,欢迎点个关注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