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大的风雨,不是来自自然界,而是社会当中,尤其是来自身边。
10月21日,南京两名闺蜜相约水库游玩。当橙色衣服女子弯腰疑似系鞋带之时,黑衣女子突然靠近将其往水里推,猝不及防之下,橙色衣服的女子本能地抓住对方,结果两人双双溺亡,携手天堂!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身边的熟人,未必就是真心爱你之人。相反,很多的伤害,尤其是儿童,很大程度上来自身边人。根据“女童保护”公益组织连续四年发布的全国性侵儿童调查数据报告,在公开报道的436起案例中,来自熟人作案的有314余起,占总案件数量的72.08%。其中,占比从高到低依次为师生员工27.33%、邻居24.33%、亲戚(含父母的朋友)12%、家庭成员10%。
深重的伤害,阴影会伴随孩子一生
北京市一中院曾梳理过去十年审理的涉未成年人案件,发现一种可怕的现象,在未成年人受侵害案件中,遭受性侵类犯罪的占53.3%,主要年龄集中在5-10岁,其中被性侵儿童中最小的只有4岁,呈现一种低龄化趋势。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心理专家说,性侵害造成的儿童心理创伤往往很难自愈。《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创新发展白皮书(2009-2019)》指出:受到性侵害的未成年人绝大多数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而且,如果没有紧急的危机干预和介入,这种症状可能会维持数年甚至终身。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典型的症状,是一些未成年人遭遇性侵后,会产生抑郁自闭、强迫暴躁、孤僻冷漠的负面情绪,可能会衍生出自暴自弃、自残自伤的行为。只是因为,这些未成年被害人会担心被身边的同学、朋友知道,并导致了种种焦虑想法。进而,她们始终无法自信,始终无法寻找幸福,并患有婚姻恐惧症,有些人终身不婚。
不法伤害,家长如何防范?
在孩子每天的生活中,在小区、在路上会遇到很多人,这些人大多数是好的、正常的人。但是,如果遇到一个潜在的熟人危险人物,伤害将无法弥补,因为“心痛”永远无法治愈。只是单纯地告诉孩子“不吃陌生人的糖”,起不到太大的作用,因为孩子毕竟是孩子,要是孩子喜欢的是冰淇淋或游戏机,别人用这个方法去诱惑孩子,孩子很难拒绝。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一是教会孩子始终具有安全意识。拥有安全意识,可比给孩子列100条安全清单有用的多。不管你信不信,一个保持警觉的孩子,知道熟悉的安全的环境、正常的人应该是怎么样的,也就知道什么环境,什么人的行为是不正常的。从本质上讲,这是一种根本的办法,孩子可以知道使自己如何避免危险。比如,孩子知道正常情况下大人只会跟大人求助,看到大人跟小孩子求助,就知道有些不正常了。这样,孩子知道正常情况下陌生人不会随便给他们东西,看到别人给他们东西就知道不正常了,也会充满戒心,进行有效地防备,遏制伤害。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二是要让孩子相信自己的直觉。你可能觉得,孩子没有自己的直觉,其实根本不是你想的那样。人类天生有一些预防危险的机制,比如,“害怕”这种情绪能让我们在感觉到危险的时候退缩、转身离开。我们天生的警觉系统,如果系统检测到不寻常的东西,(我们)可能会听到大脑的声音。这种能力,大人有,孩子也具备。这个大脑的声音就是你的警觉系统向你的潜意识发送的警报,危机来临的时候,往往无法快速、理智地下判断。所以,你更要教孩子重视这个警报的价值,孩子会凭直觉逃离危险,走向安全。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三是要不时创设情境预演危险。当孩子警觉力强大,而且真正预见了可能有危险时,该怎么做?教孩子三个简单的口诀:大声说不、尽快离开、告诉爸爸妈妈。如当孩子还小的时候,先从问问题开始:“如果有陌生人给你糖吃怎么办?”、“如果有人说是爸爸的朋友,要把你带走找爸爸怎么办?”等孩子长大一点儿,可以玩各种假装的游戏,提醒他们,如果有陌生人朝你走过来,离你特别近,你要赶紧跑开,回家找爸爸妈妈,或者跑到人多的地方去,大喊‘这不是我爸爸,救命啊’!
伤害即成,如何弥补?
谁也难以保证自己的孩子不会受到伤害。如果已经形成事实,我们能为那些受到伤害的孩子们做些什么?请记住一条原则——“儿童利益最大化”,也许这就是答案的轮廓。
首先是要脱离案发环境。对孩子进行妥善照顾,尽量稳定情绪,避免心理伤害扩大,并建立被害人对环境和身边人的信任,尽快提升安全感。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其次不要错过最佳疏导时期。伤害发生后,应尽快对孩子进行专业的心理干预,在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的帮助下,预防和减轻未成年人的创伤后应激障碍。
最后是保护孩子的隐私。我们要像防火一样去防止女童遭受性侵害,也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去保护被侵害孩子的隐私。只有这样,才能够“长治久安”。
欢迎转发至更多的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