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晴天
又到月末。昨夜,倪先生问我,家里有没有现金?护工阿姨的工资早点发给她,如果没有,我明天去领。
护工阿姨只认现金,我都提前准备。隔夜点清楚,包进信封。
今天一早,倪先生去公公那里,护工阿姨还没来,他把工资信封放在八仙桌上,关照公公,等会给她。

近阶段,我一直在晒院子里的花草果树,今天晒晒一袋旧书。
话说,昨天卖旧货,看到三楼有个空甏,心里一惊。前不久,听人说,楼上不要放空甏,容易藏污纳垢。当时,不以为然。但现在看到这个从老家搬来的米甏,突然有些不舒服。下午,倪先生回家,我与他一起搬到楼下。
米甏不小,放哪里都觉得碍事,考虑再三,最后放进难得打开的楼梯间。在一个几乎遗忘的角落里,倪先生搬出一只笨重的纸箱,问:这里是什么?
时间久远,我也不知道放了什么。打开,是旧书,确切点说,是旧杂志。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杂志。《健康》《大家健康》《中国健康》《家庭》《莫愁》《女友》《婚育之友》《中外电视》《青年文摘》《银潮》……想起来了,大都是供销社工会妇联订的杂志,同事们看完后,乱放,我带回几本翻阅。也有自己喜欢,书店或书摊买的。

《新华文摘》《特区文摘》肯定是新华书店买的;《收获》和《十月》纯文学期刊,是我省下零花钱,向邮电局订购的,每年一订,大约几十元钱;上面两本《365夜带问题的故事》是给旻旻买的,那时候,她比晨晨还小,与铮铮差不多年纪,每天晚上给她讲故事。

年轻时,全家人的毛衣都是我结的,跟上时代潮流,不断变换花样,不仅会普通毛衣,还会钩针、棒针,花样时时更新。除了翻出来的《上海新棒针花样530》《最新流行棒针衫款式与花样编结》《上海钩针花样大全》《马海毛最新款式编织法》,还有别的编织书,可能放在书橱里。

《珠算》和《桥牌》。前者是吴江县珠算协会出的册子,从事会计行业的人员必须熟练运用算盘,进行珠算考级,合格后持证上岗。后者,当时的乡工会组织学桥牌活动,我也报名参加,学了几堂课,后来不了了之。

晒完一箱书,再晒同时翻出来的两样旧物。上图的雨披,一家三口用的,竟然都在。即将扔进垃圾桶,先拍个照,留下印记。
下图的应急灯,原包装未使用过,打开,外表已有色差。倪先生说,不要了,家里一直有电,根本用不着。我转身打开一个不用的柜子,里面也有两个应急灯。那时候,小镇经常停电,应急灯用来救急,使用频率较高。

晒完这些旧物,我得准备午餐。
鸡蛋番茄面,加了些马兰头增色,简简单单,却色香味俱全。

倪先生晚上有应酬,不在家吃。我一个人的晚餐,煮些米饭,土豆烧老鹅,番茄蛋花汤。
整天没出门,大部分时间呆在电脑前,修改《晨宝的成长记录》,屏幕盯久了,眼花缭乱,感觉视力越来越差。

镜头切换到海南儋州。晨晨获该校小学部2025年春季学期英语配音比赛年级初赛一等奖。
英语是晨晨的长项,宝妈教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