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2年我离开工作了十年的兼善中学,来到位于重庆市南岸区的重庆交通学院。该学院后来升格为重庆交通大学。
我还没到交院,只是乘车路过这所学校时就被它校门前繁盛怒放、红得似火的三角梅深深吸引。交院的大门内有一壁很长的椭园形白色石拱门,柱上缠绕着三角梅的枝干。由于枝叶繁茂、鲜花盛开,人们根本就看不见石拱壁、只见像瀑布一般倾泻而下的花海了。
当时的交通学院巳经颇有名气,但不是那种广泛的名气、而是某一方面的名气。交院的名气来自它的路、桥、水专业。我一到交院就知道它的道路工程、桥梁工程、水港和隧道工程是很有名气的,与重庆大学不相上下,出了不少专家、名人。一进校,我就强烈地感受到路、桥、水的巨大能量。交院上下都为路、桥、水自豪不已。路、桥、水的老师比其他系科的老师气粗得多,他们是学校的Number One 。连路、桥、水的学生走起路来脑売都要抬得高些。哪个不知道路、桥、水挣钱多?进了路、桥、水就是进了银行或是将进银行。
而我,进的是名不见经传的“基础学科部”、简称基础部,一个“穿着旧衣服”的单位。
说真的,我进交院、虽然是进了大学,但并不觉得比兼善中学好许多。但是,进交院当时也的确是我最佳的安身之处。当年,我留学回国后本被西师相中。西师外语系的刘老师热情邀请我去,说是外语系很缺人。我答应了,也经过了系里的口试笔试。但调令发出后、我在兼善好不容易说服领导放我,并将一切手续办好去西师报道的时候,他们居然说现在不需要人了!这种国际玩笑,除了他们、还有哪个开得出来?后来才知,西师家属、同时也是兼善中学的一位女教师、因当年我带了她班上的学生参加全市英语竞赛获大奖,学校将这荣誉加在我这个指导教师而非她的头上、引发忌恨,在西师放我的烂药,于是出现上述一幕。真是可笑又可悲哟!
好在老天爷无绝人之路,交院基础部的周老师、从前也是西师外语系的老师,向我伸出援助之手。同时,我也碰到交院搞人事的郑处长和小刘同志两人努力把我当人材引进交院。这样、我没有去那演荒诞剧的西师外语系,而是到了一所理工科院校。说实话,这真是我的福气!如果我去西师,肯定十分压抑、心情不舒畅。而交院门前火红的三角梅却让我开心,让我充满希望。我至今都十分感谢周老师和郑处长、小刘老师!
离开兼善中学初到交院,我觉得十分不习惯。因为在兼善,我有一伙十分亲密又开心的年轻教师小团体。我中午在学校用餐,但并非总吃伙食团。在兼善校内居住的老师经常喊我去家里吃饭,吃饭的经常是我们这一伙的好几个人。我们又吃又笑又闹,好不开心!另外,我所在的年级组还经常吃“转转饭”,即一个年级组的老师分别坐庄煮饭,大家到他家里去吃,轮流值班。我家不在学校,也去跟着“吃抹合”(白吃)。我从这样一个氛围里出来,一下子来到一个自己顾自己、上课就上课,下了课就各自回家的冷清地方,真是觉得太没有热气、太寂寞了。
万事起头难,从一个环境到另一个新环境最重要的是要与人熟悉。只要人熟悉了,一切都会好起来。我在交院觉得冷清寂寞,主要还是没有熟悉的人和团体。但是,不久之后我就找到了“归宿”。
那时的基础部外语教研室有两位负责人,一位是我前面提到的周老师,另一位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张莉。张丽长得结结实实的,听周老师说她十分能干而且强悍。初看的确是这个印象,但稍多接触、你就会体会到她硬中有软、刚中有柔。她的确非常的能干,但却人情味十足。她爽朗的笑声很吸引人,而且她有幽默感,这一些特点让我很快与她拉近距离。她身边有一大批“老交院”,即大学毕业就分配到交院的女老师。因此,我也与这些女老师熟悉起来。不久后我即知道她们也是一个吃饭、还要加上打麻将的团伙。我找到她们就好像是解放前脱离了组织的人重新回到了革命队伍的温暖怀抱。
那时,这个革命队伍的伙食团设在张莉屋头。张莉不但工作能干,而且煮饭也是一把好手。我记得中午,她経常招呼我们到学校外面摆的摊摊吃点面呀抄手呀什么的。下午课后四五点钟,一伙人就在她家中聚会。张莉主厨,三下五除二就把饭食弄出来、而且香喷喷的。一伙人就有些坐有些站的吃,吃完碗筷一放,洗碗是她老公的事情。一桌麻将摆起,大家就开战起来。我不打麻将,但我喜欢那里热闹的气氛。我吃了饭是不会马上离开的,我看她们排着轮子上下酣战,热闹无比,我也跟着开心。
我没料想到的是,在大学、教学任务并不比中学轻松。由于英语是面向全校开课,班级特别多,摊到每一位教师头上的课时都不少。工作虽然不轻松,但心情却轻松不少,因为没有高考的压力了。我加入教研室后不久,由于我的亲近随和的性格,不少年轻老师就开始把我当成了朋友。她们的恋爱问题、婚姻问题常找我当参谋。有一位小黄老师,别人介绍了几位男朋友,她今天见这个、明天见那个,不知取舍,让我说怎么为好。我为她分析一番,最后定下一位姓陈的男士,婚后二人幸福。还有一位巳婚年轻老师遇自己的学生恋上,既与学生相投,又矛盾与刚结婚不久的老公分手与否,也来找我参谋,最后成功解决问题。我和张莉,还有年长的邓老师简直成了这帮年轻老师的生活参谋。那时的外语教研室是活跃而趣事多多的,我逐渐又找到了在兼善工作时的感觉,我很怀念那段美好的时光。
1994年,在外语老前辈周开鑫的全力打造下,重庆交通学院外国院学院成立,2006年更名为重庆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外语学院成立后,一切更加走上正轨,不但在教学上要求更多的学生通过四级和六级的全国英语考试;而且、在学术上也给老师们提出要求:要多编教材、多写多发表学术论文。这下子,在大学教书又有了类似高考的压力,而且还加上了一个写文章编教材的事情。所以,条条菜花蛇都咬人啊!
但是,我以为自己属于那种不怕菜花蛇咬的人。到交院后,我把在兼善釆用过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那一套又搬出来。而且,教学辅助还不需要我自己制作配乐朗读磁带,也不需要我自己画幻灯片了。交院有很好的语音教室,大学教材也有很不错的音像辅助配套材料。我只需善加利用,把学生的热情与兴趣调动起来就行了。
于是,在大学的课堂上,我又开始了我的“活鱼鳅”似的表演。我的课堂总是十分活跃,师生互动特别好。我鼓励那些胆怯、不愿开口的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表演和练习中来,我又给学生们介绍斯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他们用循环记忆法记忆英语单词。我告诉他们英语并不难学,还给他们讲述我及好友如何用上述记忆方法强记词汇,在三个多月内啃下一本英文原著的故事。那时,我利用课余时间,还在农工民主党的支持下办了一所“ABC 儿童英语学校”,尝试对儿童进行兴趣加玩耍的愉快教育。我发现,不管是教幼儿、教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以至我后来教的研究生,好的教学方法都是高度一致的同一个,那就是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尽一切努力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鼓励学生、鼓励学生,鼓励再加鼓励!
在学术工作方面,我那时开始参与周开鑫老师主持的大学教材编写工作。该教材编完后不久,我就争取到辽宁教育研究院与重庆交通学院的“九五国家重点教育科研项目”,到沈阳去主持该项目并同时任该项目的实验学校“沈阳华新国际学校”的校长了。
在沈阳华新国际学校,我的目光从单纯的英语教学的探讨扩展到对整个教育的探索上面。我在那里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我把那个学校搞得风生水起,成为沈阳市中小学的优秀学校、还位居第一。由于这是一个由新加坡投资的外企附属单位,又是沈阳市人民政府指定的、在沈阳和整个东北工作的外国人士子女均可就读的学校,因此也给我提供了一个面向世界的平台。在那里,我把在加拿大留学时学到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在兼善中学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还有在“ABC儿童英语学校”釆用的愉快教育方式等等,全部融合起来;再加上我自兼善工作起就开始的对教育理论的一系列的学习和思考综合运用,成为华新国际学校有效的教育教学指南。这也是一个最好的指南,因为它来自实践,又反过来用于实践。
三年后,我园满完成在沈阳的教育科研项目,和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张教授合著了《论知识经济与教育现代化》一书,以此作为科研项目的结题,并发表了《21世纪中国教育发展趋势探索》这篇在教育的国际研讨会上发言的中英文论文。在沈阳的取得的成果也是重庆交通大学的成果,因为这是一个合作项目。我真的十分感谢交院的领导支持我,让我在广阔的天地锻练成长,大开眼界。

回到交大,我又开始了我新的征程。当时,我接任大学英语、研究生英语、跨文化交际及英语专业教育方向所开的英语课程。后来,交通大学增设艺术学院,其中的美术英语无人上课。领导知道我爱好美术,于是又让我去教美术英语。在给英语专业学生上教育英语课程的时候,我传授给学生许多亲身的经验和有效的教学方法。学生们不但喜欢我的英语及教育的知识、技能,而且非常喜欢听我的人生经历及其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这个班绝大多数是女生,她们也把我当成了朋友,向我咨询她们的个人问题。我觉得,不管在什么地方、我好像都在充当“业余心理咨询师”的角色。我喜欢这个角色,因为我想这些年轻人过得比我幸福。
在美术英语班,我又开始搞起了新花样。美术英语的教材包括简单的美术史、基础的绘画知识、平面设计、服装设计、室内装潢设计等等课文。我在美术史一课中不但讲了课文中的内容,还把绘画的各个流派、各个流派的主要大师及他们的名画都一一作了介绍。复杂的英语学生听不懂,我就尽量用简单的英语并辅之以中文解说。这样,我就大大地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这些知识又是学这个专业的学生十分需要的。在讲有关设计的课文时,我要求学生全部给我交上他们的设计作品,作品上使用英文标识和说明。这些学生见我对美术十分老道,也心悦诚服地听从我的指挥,提交这些与英语相关性并不很强的作业。我还对他们说,你们要提交给我的是你们所能设计出的最好的作品,而且要考虑到能夠投入实际运用。这些学生听到我的要求,一个个跃跃欲试,纷纷努力设计最好的作品。我下课后经常抱着一大叠设计稿回去仔细评阅,我不但看他们在设计上的英语表达、更要看他们专业的构思和表现。我评阅后在下一次学生的评论上课时要一一作比较和分析,让学生们自己找出可改进之处。这种別具一格的美术英语教学,恐怕是我一家独创,别无二家吧?交通大学后来时兴学生网上评课,教师所上的课学生都可以在网上进行评论,学校以学生的网上评分来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估。我对这种方式不置可否,因为它让教师上课感到压力。我自己倒无所谓,因为我的网评总是很好,排名经常在前。为此,我也受过学院及学校的多次表彰。


在上课之余及寒暑假,我则像周开鑫老前辈所倡导的那样,多编教材、多写多发表学术论文。我在教育教学中积累了那么多丰富的经验,有那么多的感悟和体会。因此,我自己也有把这些表达出来的欲望。那时,我已经没有生活上的负担及压力。儿子巳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我只身一人自由自在。虽有弟妹们开车出游的诱惑,但座位有限、我多不能跟随。所以,星期天、节假日、寒暑假,我用了大量时间来阅读、思考和写作。这是我在交通大学硕果累累的一段时光,我写了许多论文并得以发表。主要的有:《21世纪中国教育发展趋势探索》、《Education in Humanity at Chin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发表于美国教育期刊)《切实加强理工科院校人文学科的教育》(上文的中文版)、《素质教育与个性化教育》、《Philosophy:An Important Dimension in English Teaching &.Learning》、《艺术与语言教学》、《英语教学中的形象表达》、《语言教学、文化与人文精神》、《论英语的识词教学》、《英语教学中的心理调试》、《情感与英语教学》、《Teaching-to Learn Development Model》、《从形式到内涵-谈外语教学的深化》等等。因为教学和学术方面的成绩,我被评为正教授。当时,我是重庆交通大学的第二位女性正教授,人文学科的第一位女教授。当年,在理工科院校,人文学科教授相对难评,尤其是英语正教授。我评上教授给许多女教师极大的鼓舞,她们中的许多人也跃跃欲试,努力奋起。后来,交大的女教授就层出不穷了。
在此期间,我也收获了爱情。我偶尔结识从澳大利亚来中国旅游的丹尼斯,通过三年的网上通信交流,他決定来中国。外语学院考核并听他试讲后决定让他任教,他便成了交大聘任的外教。不久后,我俩喜结连理。(见《我、丹尼斯和猫》一文)
丹尼斯来到重庆,我俩成为亲密伙伴之后,我的生活起了重大的变化,我过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开心。因为我和丹尼意气相投,他也是一个十分善良而幽默的人。而且他细心、耐心,善于分析,这恰恰弥补了我性格中的冲动、粗心、听风就是雨的弱点。他也十分招学生喜欢,而且是个“巫师”,有时兴趣来了可以预测别人的事情。于是,我们家经常有年轻人光顾,学生啦、年轻老师啦,都喜欢上我们家里来。大家湊在一起,有说有笑,好不热闹!而且,丹尼在工作上也给了我极大的帮助。我俩工作任务重,尤其是期末改卷和学生論文辅导期间我俩要改很多试卷和学生的论文。丹尼改得比我快,因为英语是他的母语。他将自己的任务完成之后,总是立即来帮助我。我们也尽量把繁重的工作轻松化,比如、我们换着花样时时在外就餐,有时把论文拿到咖啡厅去改,以此调节心情。解放碑的星巴克咖啡是我们周末的定点光顾单位。天气好的时候,我就带着他在重庆市内和周边游。春天、南山上的樱花映照着我俩的身影;秋天、南滨路两旁的银杏叶散满我们归家的路程。那时弟妹们都有了车,也不缺座位了,我俩与弟妹和儿子、侄儿侄女们也同游了不少地方。每到寒暑假,我都要和丹尼出去旅游。我们游过桂林、成都、张家界、济南、青岛、北京、厦门。我因开会,还叫儿子陪同他及从新西兰来访的姐姐去游了华东五市。每一次旅游,都让我和丹尼开心不已。丹尼喜欢照相,他和我一起饱览中国大好河山,拍了许多照片,留下许多珍贵的记忆。

2006年,我申报的“重庆市景点、遗址的中文说明及标识的英文翻译与改进研究”这一项目通过专家评审获得成功,成为重庆市人文学科的重点科研项目。这也是我们交大外国语学院拿到的第一个省部级人文学科重点科研项目。外国语学院对这个项目十分重视,因为重庆是我国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在对外开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大批的国外宾客光临重庆,重庆急需提高本市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水平。因此,重庆市的重要景点和遗址的地道的英文说明显得尤为迫切需要。同时,这还是一个英文翻译的实践性教学,它探讨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即1)树立新型的外语教学观念:在项目的翻译中受到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让外语教学与人格提升和情感陶冶相结合。2)青年教师培养模式:本项目有众多青年教师参加,通过一个富有实际运用价值的项目的参与,教师们提高可自己的业务水平,加深对翻译理论和实践的理解,并提高自己的工作荣誉感。3)确立以实践导向的教育目标课程 4)改进翻译课程的教学内容:本项目涉及多种学科的交叉与互相渗透,涉及到极其广泛的翻译内容,如政治、经济、哲学、理伦、教育、考古、宗教、工业、农业、民风民俗等等,这将彻底改变翻译课程的专门化与单一化。5)改革翻译课程的教学方法:此项目将课堂教学扩展到整个社会,以社会作为教学基地;方法也从教师讲授为主改变为译者自学钻研为主。6)改革翻译教学课程的评价体系 7)探索中外力量结合,改进翻译教学。这个项目审批下来之后,我和丹尼斯、以及参与项目的七、八位青年教师开始了课余时间十分忙碌的工作。我把老师分成几个小组,各负责一块翻译工作。我们要去项目中确定的各个景点、遗址将标识和说明拍照,回来后将中文翻译成英文。其中,每一个小组所负责的翻译量都很大。我除了部分翻译外,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和丹尼斯一起进行译文的最后核定。我非常幸运这个项目有丹尼斯参加,他的地道的英语表达法及他长期积累起来的文字功夫使得我们的译文得以质量上的保障。但他不懂中文,因此、如何做到英文纯正而又不失中文的本意,则需要我和他反复地沟通和商讨。这个过程,也是我们将译文反复锤炼的过程。通过艰苦的努力,我们最终拿出近百万字的上、下两集翻译文献,这个过程历时近三年。2008年我们顺利通过验收、结题,并将该翻译无偿地提供给重庆三峽愽物馆及相关市政部门使用。我为自己、也为丹尼斯和我们的年轻教师们感到自豪,因为我们为重庆市的发展做了一件有益的实事!




在重庆交通大学这个风气开明的理工科院校,我洒下自己辛勤的汗水,也收获了许多的成果。在这里,我从一名教师成长为一名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并将自己的教育理念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总结的教授。我成长着并快乐着,我还收获了与学校的许多教师们的友谊。我有那么多的年轻朋友,他们与我没有距离感,他们也不把我当成高高在上的教授,我永远与他们是一伙的。我感谢所有交大支持和帮助过我的领导、教师和学生!我爱交大!交大门前的三角梅永远开得繁花似锦,我就是其中的一朵小花,永远地开放着,不管年轮的运转和四季的交替!
刘明琼
2020年1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