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部,嘉峪关市因此得名。
嘉峪关,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因建在嘉峪山西麓而得名,比山海关早建九年。它是明长城的西端起点,素有“天下第一雄关”、“边陲锁钥”之称。与明长城东端起点“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遥相对应。它南依白雪皑皑的祁连山,北凭连绵起伏的黑山,两山之间,只有30华里,是河西走廊最狭窄处,被称为“河西第一隘口”。关西为古战场,关东有九眼泉湖,冬夏澄清,终年不竭。
明征西大将军冯胜收复河西后,在此选址建关,经历168年时间,将这座规模宏大的关城,矗立在了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上,关城布局合理,建筑得法,有三重城廓,多道防线,城内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并守之势,固若金汤,牢不可破。
嘉峪关关城,远离市区,置身戈壁,在这样人烟稀少的地方,加上西北独特的干燥气侯,距今645年的风烟,对古迹的摧残并不十分严重,黄土色的城墙,黑青色的条砖,高大恢宏的城楼,一股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
我常在想,旅游行业的发展,也是有利有弊的。
利,在于吸引各地游客前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使一些深埋在偏远地方的有意义的历史古迹或文化遗产或美丽风光被更多的后人得知。
而弊,就是人来人往,熙熙攘攘中,难免会对古迹或风景过度开发造成破坏,就象九寨沟,凤凰古城,乌镇,旅游旺季时,游客们你挨我挤,除了能够身处其中体会到此一游的乐趣,还能否体会这些古老的地方美丽的风景对灵魂深处的触动?
好在,嘉峪关由于深处西北戈壁,前来的游客并不很多,我们得以以一种很闲适的步伐,很悠然的心情,与这座历史古关城来了一次亲密接触。
我们是从北门入,南门出,心理上总是怪怪的,不是应该南门外是关城被保护的领土,而北门外才是抵御外敌的战场吗?后来到了关城西外围,才知道这儿才是真正的古战场,防御战线应是南北一线,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敌人应该连城门口都到不了,看来真是我想多了。
关城北门边上,有一个戏台,上有一联:离合悲欢演往事,愚贤忠佞认当场。两句话说的直白真实,带着西北特有的爽利通透。戏台则说明,虽然关城是军事重地,但驻守的官兵们也是人哪,长期在这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如果没有战事的话,招几个伶人,唱几段小戏也算是有限的娱乐项目之一了吧。
北门边上,是一个关帝庙,关帝庙在此,我想更多的不是他财神的身份,而是武圣的身份,出征前,将军带着部将前来叩拜关帝,以护佑他们旗开得胜,这不是迷信,而是一种信仰,不像现在的我们,没有信仰,灵魂无处皈依。
北门往里走,是当时的游击将军府,说实在的,小小的院落,条件很简陋,大门内左右两间耳房,是守门士兵的宿舍,往里左右一间书房一间武堂,正对面厢房,正厅是议事厅,摆着三四个文武官员的腊像站在沙盘前商议御敌之计,左边是将军的寝室,右边是其他家眷住所,里面有一个美妇腊像正在对镜贴花黄,后院是杂物间和厨房,厨房里有一个丫鬟正在擀面的当口用袖口拭额头的汗,还原的让人忍不住以为自已误闯入了人家后院,惊扰了他们。
喜欢武堂上的这幅对联:烟落剑戟驰沙场,风云旌旗在雄关。
从将军府出门左拐,便是登城的坡道,登上城墙,待我们也做一回巡城的兵将。
左侧的阶梯,可供兵士行走,右侧,则可以通行马车以运送战备物资上城墙。
人们前来游玩的时候,导游会告诉大家:走走左边,步步高升,走走右边,马到成功。呵呵,沾光沾光了。
东墙有一个门通往外部,但如果真有敌军攻开了这个城门,就会发现自已进入了一个绝地--除东门外,另三面再无出路,只能被动的忍受来自另外三处城墙上居高临下的激烈打击,因此,此城叫“瓮城”,取瓮中捉鳖之意。
从城墙的垛口往西看去,茫茫戈壁连着远方的祁连山,往东看,有绿杨如荫,田地阡陌纵横。这,就是千百年前,浴血沙场的将士们守护的我们的家园。
古关城共三座城楼,最北和中间的由城墙相连接,最南边的却又独立存在,南城的东门照旧有一个瓮城。这应该是军事防御的需要,就算敌人攻破了北门,将士们还可退守南门做最后的抵抗。
在这样的地方,总是会让人展开联想的翅膀,思想总是会穿越时空,仿佛置身于几百年前的古战场,金戈铁马,嘶声振天,气势如虹。就象那首诗写的:
青海黄云暗雪山,
孤城遥指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誓不还。
何等的豪气冲天,何等的荡气回肠!
思绪平复后发现,白云苍狗,白驹过隙,我只是苍茫历史中的一颗尘埃,卑微又渺小。今天我来拜谒你,千百年后,我,又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