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孩子不去游泳班,天气也好,于是决定叫上老人,全家去附近的青云驿站散散心。
我和老公带着双胞胎先到,爸爸妈妈带着两个侄女和老大后到。
孩子们一来就要去游乐场玩耍,安排好他们以后我去找爸妈商量在哪里吃饭,老公留下看孩子们。
找到爸爸妈妈的时候,他俩正坐在一个帐篷下,爸爸紧闭着眼睛,满身疲态。妈妈一见到我就开始说事情的来龙去脉。
哥哥的烤鸭店需要升级,找爸爸帮忙。爸爸在帮忙的过程中又做主太多,哥哥不满,起了冲突。爸爸生气,妈妈也大骂哥哥不懂感恩,哥哥把妈妈拉黑。
听完妈妈的描述,我内心是深深的无奈。从小到大,哥哥和爸爸之间就存在这样的模式,现在的创业,加剧了这种模式爆发的频率和深度:
哥哥需要帮助➡️父亲介入➡️父亲试图掌控➡️哥哥不满/反抗➡️冲突爆发➡️父亲感到愤怒/受伤➡️指责哥哥不懂感恩➡️哥哥更反感/逃避(拉黑)➡️暂时冷却➡️哥哥遇到新困难/父亲忍不住又出手➡️循环重启。
面对这样的循环冲突,任何人都会感到疲惫。当亲情变成纠缠的藤蔓,再深的爱都会变成枷锁。
到底是什么原因形成了这样的循环冲突呢?
首先是爸爸一贯的模式:
他习惯主导,认为自己的经验和方式是最好的。
过度帮助和包办,出于爱(也有可能是证明自己价值或者控制局面的成分),他主动甚至过度介入哥哥的事务,从资金、资源、到具体操作(如店铺物色、装修)。
投入了大量心力财力后,期待哥哥绝对服从、认可和感恩。
当哥哥不按他的要求做或没有表现出他预期的感恩时,感到被冒犯、受伤、愤怒,用激烈的言辞(骂没良心)表达。
再看看哥哥的模式:
长期习惯依赖爸爸的帮助,缺乏独立承担责任的意识和能力。
一方面需要爸爸的帮助,另一方面又极度反感爸爸在过程中事无巨细的干涉和控制。将父亲的帮助视为理所应当或束缚。当压力(被骂)过大时,用极端方式(拉黑)逃避。
这个循环之所以难以打破,是因为它满足了双方(潜意识)里的某种需求:
爸爸通过帮助来获得价值感、存在感和对哥哥的影响力(即使这是负面的)。
停止帮助可能让他感到失去作用或对儿子“见死不救”的内疚心理。
哥哥避免了独立承担风险和责任的压力(虽然代价是失去自由和尊严)。
真正的独立意味着要完全为自己的成败负责,这对习惯依赖的哥哥来说非常困难且恐惧。
这个循环的打破,核心在于爸爸能否真正放手。认识到自己的“帮助”实际上在阻碍哥哥的成长,是冲突的根源。
当爸爸(或外界)的援助彻底切断,哥哥被逼到绝境,不得不自己扛起全部责任,这是他真正走向独立的关键。
父母之爱子女,则为之计深远。短视的爱,反而会阻碍子女的成长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