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思考成长效率的事情,前天提到思维模型,今天还给同事分享了下这个概念,我们听到过很多道理,最终为什么过不好,那是因为这些道理输入到我们的大脑中,最终却没有形成我们的能力。
追缉究竟,就是在道理到能力的路上,缺了一个:
高效的道理变现思维模型
思维模型的价值极其重要,思维模型的形成我们大量的人都是通过自己惯性总结出来的,通常在哲学上这叫归纳法,但其实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这一定有破绽。
一个人的生存环境是有局限的,无论是知识结构还是专业度,一定存在瓶颈,因为你的思维模型一定不是最高效的,甚至是低效的,没有专业训练指导,仅仅通过自己的惯性就形成的思维模型一定存在遮蔽性。这样也就不奇怪很多牛逼的人说的很多道理,用我们低效的思维模型无法落地了。
因为我们只听到了道理,却没有寻找合适这个道理的落地思维模型。
例如拿运动跑步这件事,刚开始自己听到并认识到运动重要性的道理后,就直接按照自己的惯性总结出来:
认为跑步就行,跑快就行,跑多就行。
因此刚开始就这样跑起来,跑了一段时间后发现有问题,就是稀里糊涂的把脚跟腿肚子跑伤了。
发现事情不对,自己以为的正确并不是专业的正确,就主动寻找专业的跑步运动模型。
后来在跑步群里知道了一些专业的跑步知识,下载了一些专业的软件,才发现自己走了很多弯路。
跑步其实是有专业的模型的:
对于跑前跑后拉伸的必要性
对于跑道的要求
对于跑步姿势和心率的管理
这些在自己的惯性认知里面的运动模型中是不存在的。原来的模型是只要跑就是让自己健康。在这样的思维模型中,越跑就越不健康。因为自己的模型判断假设是错误的,自己的惯性假设并不曾被证明过有效的。
这个时候大量的感性的人就会认为跑步并不能让自己健康,从而就放弃了健康。减肥的人大量的是这个心态,认为跑步并不能让自己减肥,反而跑的一身伤。最后就放弃了运动。这是病,得治。
前几天看过一句话,应对今天的思考非常合适:
当一件事情在直觉和证据观点出现冲突的时候,一定是学会信任证据,去怀疑自己的直觉,从而才会想办法提升自己,突破先有的思维瓶颈,让自己成长。
我们运动最终没有让我更健康,更瘦,这个时候就不要用直觉去判断是运动的问题,而不是自己方法等问题。而是应该主动思考,为何别人通过运动可以减肥,变得身材更好呢?自己为何不能呢,一定是自己的方法不对,即运动的模型不对。主动求助专业的教练,寻找专业的书籍去学习查找正确的运动模型。
每个人都从小吃妈妈的味道,印象中感觉做菜特别好吃。但为何长大了后,却发现妈妈的味道没有当初那么美味了呢?
妈妈还是妈妈,你也是你,为何感觉不同了呢,很简单那就是你长大过程中接触到了更多做菜模型比妈妈更厉害的人,他们都是通过专业的培训,持续的经过大量顾客检验,比赛和考核中提升过来的高效餐饮模型,你的味蕾就早被他们拿下了。
而妈妈还在历史的惯性中重复练习,惯性模型能比得过这些经过专业练习的高效模型吗?
就打架而言,雷公那惯性个人自我练习的太极拳模型能干得过郭晓冬那专业经过反复对抗比赛进化的格斗模型吗?一个单打独斗练习,一个竞争比赛练习,那个模型更高效,一目了然。
没有专业的思维模型,再多的练习都是无效的。
因此要成长,就要先学会自宫,把自己那惯性的自以为是宫掉,去选择更专业的模型去践行听过的那正确的道理。
选择比勤奋重要,就是先要寻找更加专业的思维模型,才是更勤奋的刻意练习。
今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