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原名王卫国,1949年12月3日生于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因家贫7岁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曾在延川县立中学学习,1969年回乡务农。这个经历和小说中的孙少平、高加林何其相似,期间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并在农村一小学教书一年。
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开始文学创作。这是凭借他对文字的敏感,对生活的热爱,对这块生他、养他的土地的感恩。大学毕业后,任《山西文艺》编辑。1980年发表《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后被改编为电影,轰动全国。
1988年,历时六年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并于1991年荣获第三届矛盾文学奖。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时20分,路遥因肝硬化晚期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年仅42岁。这么勤奋的一位作家,就年华正好的时节,离开了我们,令我们感到惋惜,他的离去,不仅是个人的损失,对中国当代的文坛来说,失去了一位执着的写作者,从此,我们很难看到这么质朴、动人的文学作品。
回顾他的写作生活,让我们感到敬畏。由于路遥出身农村,他的写作素材基本来自农村生活,他始终认定自己是一个“农民血统的儿子”,是“既带着‘农村味’又带着‘城市味’的人”,他坚信“人生的最大的幸福也许在于创作的过程,而不在于那个结果”。他为自己的作品而感动,当他写到田晓霞这么一个优秀的女性形象,在一场洪水中,为了救一个小女孩的姓名,他献出了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此时,路遥也被自己的作品感动,恸哭不已。
他也认为“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活得更为充实”。他始终以深深纠缠的故乡情结和生命的沉重感去感受生活,以陕北大地作为一个沉浮在他心里的永恒的诗意象征,每当他的创作进入低谷时,他都是一个人独自去陕北故乡的“毛乌素沙漠”,他在那里审视自己,观照社会。
为了全面地了解路遥这位陕西作家,我通过阅读《路遥传》,了解到这位伟大的作家对写作的执着,正如贾平凹这样评价他:“ 他是一个优秀的作家,他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他是一个气势磅礴的人。但他是夸父,倒在干渴的路上。他虽然去世了,他的作品仍然被读者捶读,他的故事依旧被传颂。”是的,他对写作的执着,让人感动,他在生命的最后时期,卧病在床,却依然在筹划自己的文集出版的事,他是用生命在写作,值得我们尊敬。
厚夫在《路遥传》中写到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第三部的一个细节,1991年6月10日,路遥接受邀请到西安矿业学院做了《文学·人生·精神》的文学讲座,谈到他当年写作时遇到的困难,当时路遥病得不轻,中西医都治不好他的病,他自己显得特别悲观,觉得中国作家的命运也就这样,长篇作品都完成不了,写到中途就死了。比如曹雪芹写《红楼梦》,写了一半死了;柳青写《创业史》,写了一半也死了。他认为自己也写不完了,因此,当时的他特别悲观、痛苦,于是他一路向前走,走到榆林,这个地方中医还比较有效。最后他找到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中医,用中药慢慢给他调理身体,他觉得自己的病有所好转。根据他的身体情况,他应该休息两年再继续写作,但是,他觉得自己应该尽快完成《平凡的世界》第三部创作,这样,他觉得自己死也死得其所。于是,就开始了第三部的写作。
第三部开头就写到孙少平去铜城的大牙湾煤矿当井下工人,路遥让他的弟弟王乐天留在自己身边帮忙解决一些“技术”问题,王乐天曾经在铜川矿务局当过井下工人,他对这样的生活比较熟悉,于是,《平凡的世界》就开头了。
他的弟弟王乐天觉得《平凡的世界》实际上是路遥给陕北人民和文学导师柳青的一份习作,他说:“大哥在今后要写出更大的作品,真正向诺贝尔文学奖进军。”
路遥笑笑说:“等我获得这个奖,我一定带你去瑞典领奖去。”
从这个方面可以看出,路遥他有更远大的目标,他是完全为写作而生的。他这样执着于写作的精神令我们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