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周学习收获及自我教学反思
一、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座谈会学习收获
座谈会背景:科学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搞好科学教育?
收获:
(1)专家在点评课时谈到,不要告诉孩子怎么做,要充分相信孩子。结合低中段科学教学,每节课的探究实验活动,可以分为以下步骤进行:
①引导学生,提出本节课的探究问题;
②先让学生说需要哪些实验材料;
③教师列举本节课所需的所有实验材料,并请学生分析和原来列举的实验材料之间的增添和差异;
④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之后分享实验步骤;
⑤观看微课或教师演示,展示全部的实验操作;
⑥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实现细节;
⑦学生开始小组,教师巡视指导。
(2)科学教师一定要有与时俱进的学习能力,学生科学素养培养路径多样,以学校课堂为主阵地,要求有校本课程、场馆课程、跨学科课程等多样化形式进行科学科普,开拓学生科学素养。因此科学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提高素养应对日益发展的科学教学,使各类课程真实的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落实科学教学任务。
二、《摆的快慢》《压缩空气》两课学习体会
《摆的快慢》学习收获
李枭老师该课设计思路:
(1)导入环节:出示上节课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学生发现摆具有等时性的同时(上课科学观念目标),发现不同组之间摆动次数不同。
引出问题:哪些因素会影响摆的快慢?
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有很多,本节课聚焦到探索摆的快慢是否与摆锤的质量以及摆绳的长度有关?
(2)探究实验环节
探究活动1:摆的快慢与摆锤质量的关系?
探究活动2:摆的快慢与摆绳长度的关系?
(3)研讨汇报,拓展思考
学习收获与思考:
(1):探究活动1和探究活动2两个探究活动在科学思维层面是平行的,都是运用对比实验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探究。由于小学生来说直接把两个探究活动合一,操作和思维都太难,因此将两个探究活动分开来做。
基于这种情况,教师在课堂上处理这两个探究活动,应该有侧重点,在第一个探究活动过程中带学生运用对比实验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实验方法,明确实验步骤,让学生理解如何处理探究A与B是否有关系的科学问题,以此为基础,探究活动2可以让学生完全自主设计和探究,放手交给学生,相信学生自我探究答案。
(2):学生实验数据不理想怎么办?科学课经常会遇到一个问题,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学生通过科学课进行实验探究,得到的数据不理想,通过数据无法得到本节课的科学观念目标。针对这个情况我思考的对策如下:
①:课前:实验材料的选取与优化。每节课实验探究活动,老师需要自己先进行实验,探究是否好用,能否得到本节课科学观念目标,如果不好用,可以怎么优化!确保学生目前的水平,大多数人能够得到结论。
②:课中: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阐明步骤后,教师需要进行微课或演示式的全过程实验步骤教学,之后针对实验易错点,让学生自己发现并注意!
③:课中:学生在进行小组实验时,教师要进行巡视,如果发现大多数学生的实验结果是错误的,这时候就需要暂停实验,重新讲明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④:汇总数据:汇总数据要尽可能的快速汇总多的数据,这样可以把实验数据中的错误数据给剔除,剔除错误数据同样需要说明,请该组同学自己阐述可能是哪个步骤发生了错误。并且对于系统误差数据,同样要给学生进行解释,保持学生对科学数据的尊重。
(3)教学用语需要优化表达。科学实验一定不要追求快,特别是在低段的教学中,老师经常会用“看看哪个小朋友做的更快”这种语言进行表述,这种会给学生带来错误的科学态度。换成表述“看看哪个小朋友做的又快又好!”
《压缩空气》学习收获
补余老师设计该课思路:
(1)导入:通过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进行导入,空气和水既然都能占据空间,那么空气和谁占据的空间是否会变化?能否被压缩?
(2)实验探究:
活动1:玩玩注射器
活动2:认识注射器
活动3:实验对比压缩空气和水
(3)活动研讨及拓展应用
学习收获与思考:
(1)这节课将空气和水进行对比实验,探究两个物质被压缩的难易程度,但这里的对比实验,不用完全按照控制变量法来设计,原因:①控制不变的如力的大小,在本实验中难以控制;②:该对比实验不是探究A与B的关系、A与C的关系。该对比实验旨在对比空气和水两种物质的性质的差异。因此通过简单对比即可。③因此本实验中,控制空气和水的体积相同,在科学意义上,更多的是易于比较。
(2)向补余老师学习上课语言、教态等教学素养。上课不一定需要高音量压制,有时候勾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就算老师声音不大,学生也会积极跟着思考。
(3)实验材料的优化。本课实验材料应用的是塑料针筒,该塑料针筒容易变形,所以在做往外抽活塞时,容易使空气进入,导致水占据空间似乎是发生了改变,易给学生带来错误认知。在实验材料上建议使用玻璃注射器,保证气密性良好。
(4)《压缩空气》该课有一难点,让学生建立直观模型,理解空气是由微粒组成,其占据空间的改变,是由于微粒之间的间隙发生了变化。补余老师通过溴气的压缩和扩张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的看到空气的堆积和分散,更便于建立微观思维。同时用拍皮球来演示并解释空气微粒压缩后的变现,同时也体现了空气具有弹性。这两个实验演示都很好,下次教学中学习借鉴!
三、《光传播会受到阻碍吗?》学习体会
实验材料结构性分析
探究问题:光传播会受到阻碍吗?
第一次出示实验材料:手电筒、杯子、三种颜色塑料片、玻璃、科学书(让学生设计实验)
比较光通过不同遮挡物能否穿过以及光穿过去的多少?
探究活动1:实验光透过各种遮挡物的状态以及亮度?
学生科学素养:通过比较光通过各种遮挡物的情况,发现光传播会受到阻碍。
第二次出示实验材料:水槽、清水、射线灯
探究活动2:光透过空气和透过清水的情况比较。
第三次出示实验材料:肥皂水。
学生科学素养:通过光透过空气、透过清水和透过肥皂水三种情况对比,发现光路会越来越清晰,总结光在不同类物质中的传播路径不同,也就是光在不同物质的传播速度不同,进一步深化光传播在不同类物质中收到阻碍的认知。
本节课实验材料结构体现在:
①本节课涉及到非常多的实验材料,有次序的提供给学生;
②实验材料分层提供与学生科学思维进阶相联系,逐步深化实验探究;
③实验材料结构的优化,原教参上建议用烟雾进行光路实验,但烟雾不好操作,且实验效果不明显,学生也无法分组实验,在实验材料中,张老师改成了肥皂水,实验材料更好探究,更利于学生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