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渡(上海)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吴媛
摘要:夹头榫结构是应用在桌案腿足与上部构件的主要榫卯结构之一,夹头榫的成熟标志着古代高型家具体系的完善,本文通过分析古代墓葬壁画、古代书画作品,博物馆馆藏文物,梳理夹头榫在历史中的发展以及功能的演变,从寻常日用走向文人书房,以作探讨。
榫卯结构之夹头榫
“夹头榫”是案形结构家具中最常用的榫卯结构,采用的是二十世纪流传在匠人间的专业术语,《鲁班经匠家镜》记载:“一字桌式“,指夹头榫或插肩榫结构的平头案。夹头榫古名“框下关头”。
嵌夹于腿足头部的榫卯,夹头榫结构上承面板,下接腿足,中托牙子。面板承重,腿足荷重,牙头与牙条形成缓冲副,分散面板承受重物后垂直作用于腿足的力,牙头所在结构点形成支撑角,使得桌案更加稳固。
夹头榫常见有三种形式:一种是牙条与牙头分为两段,中间豁口开槽,腿足嵌入牙头与牙条,如图一 ;一种是牙头与牙头一木连作,牙头出榫,大边出卯,腿足、牙头和牙条嵌入大边,如图二;还有一种是腿足上端开口,只嵌牙条,牙头部分则是两条立着的木片,上端与牙条合掌相交,两条木片分别嵌在腿足左右两边的浅槽中,45度角处会有接合的痕迹,如图三。
夹头榫的源流以及功能演变
夹头榫的形制受古建筑上的大本梁架启发而来,(图四),把术头开口、中夹“绰幕”的造法运用到桌案的腿足上来“绰幕“是大木作制度中铺作图样的一种。
汉代已经出现高形家具的雏形,框架结构家具出现,成都东乡出土的汉画像砖 《讲经图》独坐式低塌与坐席,此时已经注重高台为贵的礼节观念。
夹头榫代表的高型家具组合形式在唐代已经随处可见。唐代家具上承秦汉,下启宋元。唐代阎立本流传的画《竹林五君图》作中 (图六),出现夹头榫类的桌案,采用双顺枨形式。
唐五代辽金北宋时期的夹头榫桌多以餐桌,茶桌的功能出现,鲁班馆匠师称之曰‘酒桌’。
两足之间有连接的顺枨为主要固定的功能构件,顺枨有一根或者两根者。顺枨的主要起结构连接功能。连同侧面的两根横枨,牢固的管束腿足 如图七。夹头榫在当时只是辅助作用,其结构达不到完全取代顺枨的程度,且顺枨的功能作用太强,会阴碍腿部活动空间。经常能够看到两根横枨和两根顺枨组合的夹头榫案桌出现在这一时期的书画作品,夹头榫承担辅助作用,尚未成熟。
晚唐-五代时期 河北曲阳王处直墓壁画中的榫案 图八,已经展现出明显的装饰风。敦煌莫高窟98窟《宴饮图》中的是直腿枨,则采用简单的形制。同时代这一差异,同样身处北方 ,同一形制的家具,在造物上因人因环境而异,造物和审美、舒适度上,会存在明显的差异,大部分则遵循旧制的做法。
到了五代《韩熙载夜宴图中》除了高形坐具,如椅、櫈与筌蹄、卧榻、夹头榫餐桌大量成规模体系的在画中展现。在图中能够看到,有的夹头榫桌带顺枨 如图九,有的已经开始剥离顺枨这种碍脚活动的方式 如图十,夹头榫桌案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在承担力的作用上加强了。
在宋夏珪的《山居留客图》中 图十一,夹头榫桌案招待客人的,摆满食肆,但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此桌已经没有先前的顺枨作为连接。宋代文人在审美上追求“大道至简”,这一时期,程朱理学兴起,“理”被视为自然万物的根本法则。在程朱理学的影响下,家具的风格趋于简洁舒朗。这里夹头榫桌案去掉了顺枨,可能是受此影响。
此时,夹头榫桌案在“有无顺枨”交替发展,餐桌的功能几乎是没有太大的变化,值得注意的时,夹头榫的装饰性也在交替并行发展,如卷云纹、云纹 图十二。
在河北宣化下八里辽代韩师训墓壁画中和张公诱墓壁画中,同时出现了无夹头榫桌案和有夹头榫桌案,形式简洁朴素,四条腿加一个桌案面,腿侧面用横枨和顺枨作连接加固。以及辽代内蒙古喇嘛沟墓壁画出现的夹头榫牙头横枨桌出现三根横枨。其功能都是摆放餐食器皿,实用为主。
进入元代,夹头榫桌案不仅从画里面完全且摆脱了顺枨 (图十四),开始在文人书斋、书堂、书房中出现的次数增多,一改过去桌餐功能,转向文人审美趣味,而且出土的实物里,甘肃漳县城元代陇右王汪世显家族王惟贤墓出土剔红双龙牡丹纹平头案(图十五),完全是 以夹头榫 承担力学作用为支撑,去掉顺枨这个小动作,在历史却走出了大步伐,标志着夹头榫结构的桌案更为成熟了。
到了明代,家具设计,多与文人,士大夫参与设计有关,明中期以后,政避动荡,科举逐渐山脚坏,很多文人选择远离官场另寻异业,明代的家具设计是文人与匠人将彼此的理念转化,技艺拓展的结合,共同铸就明代家具的鼎盛。明四家 仇英 、唐寅、沈周、文徵明 的画作里经常出现 夹头榫桌案,工艺和审美简练成熟。 家具在明代充分的进入黄金时代的侧面写照。
这件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明黄花梨夹头榫高罗锅枨小画案 图十八 十九,夹头榫下方装饰的45度直角罗锅枨,仔细看罗锅账是三接,近看能够清晰看到两端弯头和中间直杆三部,不承担力学作用,这其实是顺枨演变成罗锅枨的形式,在工匠眼里,这根罗锅枨是样子货。这也是夹头榫成熟以后,顺枨反而演变成了装饰性,历史真是此一时彼一时。
进入清代,上至皇家贵胄,中至文人书房,下至村落学堂 ,夹头榫桌案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日用家具。
夹头榫结构的传承有序
隋唐五代时期,垂足而坐和高型家具已经组合出现;夹头榫作为桌案结构的接合榫卯,不仅抬高了承具的高度,也是推动了高型家具的发展成熟的元素之一。
至元代,夹头榫由前期辅助性支撑转而过渡为主要承担桌案力学结构,夹头榫完全成熟 。纵观“夹头榫餐桌”到“夹头榫画案”再到“夹头榫平头案“ “画案” ”一字桌”,“夹头榫书桌” 指的都是以夹头榫工艺结构的桌案,名字稍有出入,所指都是这一样式。
明代隆裕年间,大量的南洋硬木进口,为家具的发展推向高潮,夹头榫画案除了造形、功能、还开始讲究木料,紫檀、黄花梨、铁力木、大果酸枝。 至清代,在社会层面完全普及开,成为读书,作画,书房必不可少的案桌
它的设计实在合理,格调高雅,实用与审美兼顾。挺拔中透着娟秀,牙头一木连作,不静不喧,牙头与牙条相交处呈45度角,符合数学意义上的黄金视角的审美。西方语境下的包豪斯设计“少即是多”,在夹头榫桌案为代表的中式古典家具上表现最为充分。从餐桌食肆,进入文人书房,成为书案、画案,再到当代,成为拍卖行热追的古典家具艺术单品。
“一件家具应该被视为独立的艺术品,而不仅仅是室内设计的一部分。”-----Finn Juhl
参考资料:
1.王世襄 《明式家具珍赏》
2.李诫 《营造法式》
3. 河北张家口宣化古城下八里辽金墓群 考古发掘报告
4.《鲁班经匠家镜》
5. 《从古代家具分析夹头榫结构的实用与装饰功能》霍媛
6. 志辉《巨鹿宋桌宋椅研究》
7. 陈增弼《传薪——中国古代家具研究》
8. 尤宝铭 :甘肃漳县汪氏家族墓地出土文物鉴赏
9. 陈乃明《宋韵明风:宋明家具形制与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