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澄录【25】
【原文】
澄问操存舍亡章①。
曰:“‘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此虽就常人心说,学者亦须是知得心之本体亦元是如此,则操存功夫始没病痛。不可便谓出为亡,入为存。若论本体,元是无出无入的。若论出入,则其思虑运用是出,然主宰常昭昭在此,何出之有?既无所出,何入之有?程子所谓‘腔子’②,亦只是天理而已。虽终日应酬而不出天理,即是在腔子里。若出天理,斯谓之放,斯谓之亡。”
又曰:“出入亦只是动静,动静无端③,岂有乡邪?”
[注释]
①操存舍亡:语出《孟子·告子上》:“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欤?’”操,指保持人的善良本心。乡,通“向”,即方向。
②腔子:指胸腔。语出《河南程氏遗书》:“心要在腔子里。”
③动静无端:语出伊川《经说》:“动静无端,阴阳无始。”
[译文]
陆澄就《孟子》中“操存舍亡”一章请教于先生。
先生说:“‘心的出入没有时间规律,无从知道它的归宿’,它虽然是就平常人的心来说的,做学问的人也应当明白心的本体正是这样。如此,操存功夫才能没有缺陷。不可随便认定出就是亡,入就是存。如果从本体来说,心原本是无所谓出入的。如果谈到出入,那么,人进行思维活动即为出,但人的主宰昭然在此,何出之有?既然没有出,何入之有?程颐先生所谓‘心要在腔子里’的腔子,也只是天理而已。虽然终日应酬,也不会越出天理,仍在腔子里面。如果越出天理,就是所谓的放,就是所谓的亡。”
先生又说:“心的出入也只是动静而已,动静无常,哪里又有归宿呢?”
[解读]
王阳明这一段话是非常难懂的,但又涉及孔孟学说和阳明心学的核心概念“良知”与“致良知”,解读起来虽说如同绕口令,我们还是要耐心去搞明白。
“操存舍亡”章,出自《孟子.告子上》,原文较长,这里不再引用,直接说其要表达的意思,原文中,孟子用山上的树木如果经常被砍伐,就不能茂盛做比喻,来说明人的良知如果放任其失去,就像是用斧头天天去砍伐树木一样,无法保持旺盛。得出的结论就是如果保持滋长,良知就像树木一样可以成长壮大。同样的,经常砍伐(放任良知失去),良知就消亡了。接下来孟子就引用了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意思是:孔子说“抓住它,就存在。放弃它,就亡失。出出进进没有一定时候,也不知道它何去何从,这就是说人的心吧?”
概括来说,孟子认为,人本心都具有良知(这个“良知”指下文所说的“阳明良知”),但是常人往往自暴自弃,致使良知(这个“良知”指下文所说的“孟子良知”)失去。
王阳明这里首先肯定了孟子的观点,认为人的心体加以把握或者放弃都是可以操之在我,这种可操可舍的能力是“天之与我”的功能,同样的观点在清人彭端淑的《为学》一文中有类似的表述,“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孟子的观点也可以这样说,人的良知你如果致力去存养,则生长壮大,放弃培养,则自动消亡。但是王阳明在孟子的观点上更进了一步说,心体的主宰常常昭昭在此,无所谓出入的,阳明这里说的心体的主宰,和孟子所表述的良知是有区别的。孟子所表达的良知,更像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良心”、“正气”,是可以通过主观的努力加以培养和维护的,所以有所谓“存”与“亡”。
而王阳明所说的那个具有不死之身性质的“心体的主宰”,更像是人的自我觉察之心,如果将孟子的良知比喻为具有执行权的机构,那么王阳明这里的“心体的主宰”则是具有监察权的机构,无论心体在做什么,这个具有监察权的“心体的主宰”都是可以觉察到是否符合天理的。但是具有监察权的这个“心体的主宰”,权力也仅仅止于监察,他可以对“对与错”做出判断,但是,“纠正错,回归对”还是要依靠孟子的那个具有执行权的良知上来。
具有监察权的“心体的主宰”我们姑且叫他“阳明良知”吧,孟子所说的那个“操则存,舍则亡”的东西我们姑且叫他“孟子良知”吧。虽然“阳明良知”看似没有“孟子良知”有力量,但是“阳明良知”确实是高于“孟子良知”的,为何?
“孟子良知”有存有亡,存时当然不必再说,但是,亡的时候,只有在“阳明良知”具有监察能力的觉知前提下,才有可能回归到“孟子良知”,此时唯一的好消息是“阳明良知”是昭昭常在的(全年无休),而不像“孟子良知”那样会消极怠工。但是那个回归到“孟子良知”的所谓的自我能动性,又是一个说无可说的原始概念,但是,它又是一个最最核心的概念,这个能动性就是孟子说的那个“操”的力量,而所谓的“舍”就是你放弃了“操”的力量就称之为“舍”。这里举一个例子说明,现在请你举起你的右手,相信你可以很容易做到,那么这个能做到举起右手的指令之所以能发布并实现,就是那个千金难买的现在被我们称之为“主观能动性”的“能”字,也就是彭端淑文章中所说的那个“为之”所能发起的中枢指令区。
后面王阳明说的程颐的“腔子”即是天理,他说的这个腔子其实还是“孟子良知”。人在腔子里,是存有良知(孟子良知),人离开了腔子,是失去了良知(孟子良知),但是,判断其是否在腔子里的东西又是“阳明良知”。那么在阳明先生的学说概念中,有没有可以和“孟子良知”搭上关系的叫法呢?有的,那就是“致良知”,在阳明的学说体系内,仅仅说良知,可以认为是“阳明良知”,人人具有。当说到“致良知”时,就是将“阳明良知”所监察到的东西按照顺应天理的途径去实现之,“致良知”就和“孟子良知”几乎是一样的概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