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接连三节课,下班后又接着去家访,结束后去接上英语课的大儿子,一路堵车,到家的时候已经七点多了,累到不想吃饭、不想说话,连抱抱孩子的力气都没有啦!
进门随口喊了一声累,婆婆忙着给我和大儿盛饭、收拾厨房,我很平常的喊了一声“妈,你歇会儿吧!一会儿我来收拾!”
大儿子风卷残云般地吃完饭,说是快期中考试了,学校作业特别多,要写不完作业了。我回了句“没事儿,有我,我来收拾。”
这时候二宝跑来,“妈妈,你累了一天了,坐那休息一会儿吧!今天我来刷碗。”哎呀!我的小宝贝呀!这话怎么听着这么暖心,又熟悉呢?
我以为他只是一时兴起,随口答应了下来。只见他用肉呼呼的小手,拿着一只不锈钢碗,用小方块沾上洗洁精,认真地刷了起来。里里外外都要转上几圈,洗洁精也要抹两遍,一遇水,丰富的泡沫带走油脂,认真的小人儿,生怕洗不干净,将碗放在水龙头下冲了又冲,最后反复看了看,才一脸自豪的交给我“妈妈,我刷的干净吧!”我笑着夸他:“真干净,比妈妈刷的还仔细,还干净呢!”
看着他踩着板凳,仍需要欠着身子才能够到水龙头开关,因为探着身子,衣衫已经湿了一大片,我心生不忍:“你这样洗碗太累了,剩下的妈妈来吧!”本以为他会像以往一样爽快地答应,自己跑去玩了。却听见他说:“妈妈,我今天要帮你干很多活,等你老了,我也帮你干活。老师说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就要做完。”看着他坚毅的小眼神,我不再坚持,拿出围裙给他围上,“那好吧!妈妈在这陪着你吧!”(毕竟胆小的他,大白天自己上厕所都要用跑的。)
看着他艰难地、小心翼翼地一只手抓住滑溜溜的盘子,一只手不停地重复开关水龙头的动作,我想一定是老师教的要节约用水,所以他在用抹布洗盘子的时候总是要先关上水龙头,等到要冲洗的时候再打开。
盘子对他而言太大、太湿滑了,“砰”的一声,便从他的手中“溜”到了水池中,幸亏此时水池中已经积聚了不少水,缓冲了一下,不然这只盘子连同池子里的“接盘盘”都得报废了。我心里心疼这几只盘子都是我最心爱的,但再贵的盘子也比不上孩子的一片孝心呀!
“需要我帮忙吗?”我关切的问。“不用,我可以。”
于是,接下来的半个小时,我就站在水池边看着他,将一个个盘子小心翼翼地抹上洗洁精,里外反复擦洗,然后放在左侧小臂上,肉肉的左手微微内勾,紧紧压住盘子,屏住呼吸,右手打开水龙头冲洗,然后关上水龙头,将盘子翻过来,重复上述动作,一遍又一遍,仿佛他手中的不是盘子,而是珍宝。我也沉浸在这个小小的人儿为我特别准备的“惊喜”中,慢慢放下烦躁和困乏,干涸的心头,似有甘泉涌过,温润甘甜、平和温暖。
我和婆婆间的互动,只是太平常的小事了,孩子虽小,却看在眼里;我的累虽然层层粉饰,却还是被孩子“发现”了......所以,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我们身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定要严格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毕竟家里有这样的“小人儿”拿着放大镜时刻盯着我们呢!同样,教育孩子又全是“琐碎”小事,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说“生活即教育”,任何一件“琐事”都可以成为教育孩子的素材,父母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必须时时在线,只有上课,没有下课。
一点生活中的小事,让我妥妥的体验了一把“养孩子的快乐”。是呀!这不就是我们一直想要的“别人家的孩子”吗?其实,我们也有这样一个优秀的孩子呀!只是我们把他们“保护”得太好了,“越俎代庖”、包办得太多,无形中挤占了孩子们成长和进步的空间,孩子们缺少展现自我的舞台,才会逐渐被“埋没”了。
又或者,孩子们太想要在父母长辈面前展现自己,好不容易逮到一次机会,因为太想“赢”反而搞砸了,这时候孩子最希望得到的是什么?是鼓励呀!可是想想看,我们是怎么做的?“冷嘲热讽”——我说你不行吧?!你还不信,看看给我添这些乱,你是故意的吧?!“权威打击”——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你说说你啥时候不听我的话最后落个好来?......
可是,大家是不是忽略了什么?比如孩子的一片好心、孩子在做事过程中所做出的努力......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包括我们在内。我们在指责孩子做得不够好的时候,有没有反思自己——我们足够优秀了吗?如果我们作为成年人都做不到、做不好的事情,又有什么理由要求一个成长中的孩子去做好呢?
有些家长可能会为自己辩解,“我做不到,是因为我的父母没有逼我,我处在的那个时代没有这么好的条件......”如此云云。可是,细想一下就会知道,这种论调是不成立的。因为任何一个时代都不缺伟人、优秀的人、集大成的人。而这些人的成功并非因为优越的家境、良好的启蒙,更多的是由于自身的刻苦奋斗。正如那句调侃“命苦不能怪政府,点背不能怪社会”,一个人如果将成败的决定因素归咎于客观因素,那么他是注定无法成功的,因为客观因素是冰冷的、不可控的。
反过来说,孩子身上出现问题我们作为父母不反思自己,反而一味苛求孩子、抱怨、负能量满满,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这样的父母教育出来的孩子,你觉得你会成功吗?
你可能会惊呼:“我的父母就是这么教育我们的呀!”我想说,这可能就是你没成功的原因。而当你当了父母,明知道这样教育或许存在弊端,却不去改变,还要继续使用这样落伍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你在教育孩子上不花心思、“不思进取”,怎么能指望你的孩子能在学习上发奋图强、力争上游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我想我们的老师们都教过我们。
所以,要想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先自己努力朝着那个方向前进吧!这样的家长跟孩子“志同道合”,同为赶路人,深知彼此的艰辛,惺惺相惜,行必远。
时隔多日,才写出来,愿与大家分享、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