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书时,喜欢在旁边准备个本子和笔,看到喜欢的句子做一些读书笔记。
最初,我喜欢摘抄金句,“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识生命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梦想是什么,梦想就是一种让你感到坚持就是幸福的东西”,如此种种。
写文字后,更喜欢抄一些精彩的景物描写、场景描写、心理描写等。
我摘抄过这样的句子,“上尉朝皮埃尔看了一眼。他有一种在谈话的中途停下来,用含笑和亲切的目光凝视对方的习惯”,“安德烈公爵用和善的目光看着他。但是在他的友好和亲切的目光里仍然露出一种优越感”。情景是我们熟悉的,表达也简单,而这简单却一点也不影响它表达的精彩和准确,如同在面前发生。
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也经历过或者熟悉类似的场景,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会忽略它。就算我们心思细腻能体会到,在写文章时,囿于文笔,也会产生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无法用文字捕捉到它。一旦我们在书中读到,再去在脑海中印证类似的场景,就能体会到该语言的精妙之处,这描述如此精准,甚至比亲眼看到事情的发生还要精准,让人没办法忽略。
我也摘抄过这样的句子,“五分钟后伊林吧嗒吧嗒踩着泥浆跑到棚子里来。”这是一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虽然只有短短二十个字,却包含了时间、人物、声音、状态、动作、结果,让人忍不住叫绝。标点符号的使用也有值得注意之处,只有一个句号。
上面举的几个例子都来自于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
再举一个例子,“有一个美好的晚上,度拉不愿意走出去,我的姑奶奶和我漫步向博士的住宅走去。这时是秋天,没有什么辩论来烦扰夜晚的空气;我记得当我踏着那些落叶时,它们发出来的气味很像我们故乡的那个园子,我还记得往昔令人不快的感觉似乎借着悲鸣的秋风,从我身旁飘过。”这段话出自查尔斯.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非常精彩的叙事方式,情景交融,文辞优美。我读后非常喜欢,细细品味了好久,又抄写了一遍。恨不得将它“据为己有”似的。
对于一本书,我做的笔记也不会太多,太多会影响阅读效率。那么多好书等着去读,速度太慢会让人着急。
有一次,我在摘抄时,听到笔尖擦过纸张发出的沙沙声,想起很多年前,作者也像我这样拿着一支笔,神情庄重,嘴巴紧抿,伏案第一次写下这些句子(当然,作者用的语言应该是英文),仿若婴儿从母体诞生。彼时,作者或许容颜年轻,或许已经历经岁月的沧桑。现在,他的身体已经在时间的长河中永远消失,但他的思想却因这些文字而流传下来,在人类文学的星空闪耀着璀璨的光芒。许多年后,如我这样一个素昧平生的读者仍为他当时写下的那些东西所激动,并再一次抄下它。当我第一次这么想时,很为自己的想法惊讶,并且产生一种时空交错的神秘感。
我一般摘抄过后,就放下了,很少再刻意去看。有时,我也会想,把这些摘抄的句子背下来应该不错,但又懒得去做。偶尔,翻看自己的读书笔记,甚至会想,这怎么写得这么潦草呀,简直看不下去!但是,当我沉下心来,再一次耐心去读时,总会再一次发出感叹:多么好的句子啊!读起来简直就是享受。
我会继续将好书读下去。也会继续把读书笔记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