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书评
————B.b
原生家庭读完了,有些情景好像似曾相识。书中的几种家庭类型的清晰描述,列举的鲜明深刻的例子不知不觉间就将我带入到了对于自己童年、青少年时期的回忆中....原生家庭仿佛与生俱来的优越感占据了每一对父母的内心。有些时候,他们认为孩子是他们爱情、婚姻的结晶,赋予了你最神圣的权利—生命。在负于你生命的同时,附带而来的还有来自父母的绝对性的管制。在未成年前,所有孩子都是属于父母的,任何新奇的想法、对于未知的探索,对于他们来说都是一种越界。在父母的眼中,你始终是个孩子,一方面的在抱怨你总也长不大,一方面又在束手束脚觉得你做任何事都是胡闹。但是他们好像就是这么喜欢虐待自己,也虐待你。书中这么说:父母在我么的心里种下了精神的种子,它们会随着我们一同成长。我十分赞同这一点,这可能就是父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因为是生身父母,所以每当你做一些决定要去做一些什么事的时候,他们会说:我们是的父母,我们是这个世界上和你最亲近的人,所以我们说的任何话做的任何事都是为你好。所以,这件事在我们看来,你不应该做,这不是一件有希望的事情......而你,无论做什么反驳,在他人看来都是一种年少无知的叛逆。
我是独生子女,父母把我当作男孩子来培养,所以我11岁就开始练习跑步,15岁就成为了天津市中学生运动会800米、1500米、3000米纪录的保持者,随后我就一路顺风顺水,来到了北京。最初注册了八一队,然后开始了半专业的体育生涯,那时候脑子被体制化的厉害,整天宿舍-食堂-训练场三点一线,学习也渐渐的不再是生活的主打。要知道我中考时候,初三一年没有上学,考试依然也是528分。然而我真的是尽了我最大的能力,依然是协调不好体育和学习两条腿走路,体育的高强度消耗,学习的精神上的紧绷让我力不从心,所以我自己做了决定就先把学习放在了一边。因为队里成绩优秀的师哥师姐都去了好的一类大学,所以我希望自己努力后也能因为体育而上一所好的大学。但是我并不是比赛型选手,而是训练型学手,一到比赛的时候就会出现各种状况,最后导致一次次的与一级证书擦肩而过。正在我压力最大的时候,我的父母开始对我进行了他们用了一辈子教育口条开始对我进行最后的“激励”。“你知道你现在面临什么吗?如果这次比赛还不能达一级,你就要进行高考,但是你自己的有没有学习自己心里应该很清楚。我们对你没什么过分的期望,从最初的清华北大,到现在的科大,一路给你降低标准,曾经让我们骄傲的孩子去哪了?”面对他们的质问,我感到无地自容,一直以来从我的大脑到我的血液,到我身体的每一个角落,都在时时刻刻感激的父母,难道要在这时候对我失去希望了吗?如果以后都没有让他们骄傲的事情发生的话,他们是不是就不在爱我了。从最初的压力,到对父母的愧疚,再到自己的不争气.....原来人生可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暗下来.....并且感觉再也不会有光亮了。
他们可能没有说:“你太让我们失望了。”也没有说:“这么多年对你的培养,难道换来的就是这样的结果吗?”....但是致命的是,在将要转身时候,眼神的一抹失落、嘴角的一声叹息。或是幅度并不大的一两下摇头,却都像刀子一般戳着我的心。后来还算圆满,考上了科大,但是由于参加工作的繁忙而少了一两通电话,就又换来了我妈这样几句唠叨:“你心里还有这个家吗;我和你爸只有你,现在丝毫感受不到你对这个家的在乎;不要钱不给打电话,一听你来电话我跟你爸就心跳加速;回家吧,有什么意思,连家和父母都不要的人,还要什么工作......"我很难过,你们是我的父母,这是根深蒂固,不可割舍的,就算我一年两年不回家,我心里也不可能忘记你们,不存在断了血缘关系这种情。明明是想我的,惦记我的,为什么要这么表达呢?我只是从小在外漂泊,更像个男孩子,不会表达感情......
言语上的虐待跟容易造成心灵上的创伤。有时候童年的阴影同样来源于家庭环境,而且会遗传。我做好了一切准备想要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但是我能控制自己吗?会不会因为一直以来的环境浸泡,已经潜移默化的形成在我身体的深处......在我不知不觉间,就已经在虐待我的孩子。
不要用自己的年纪去压迫孩子;不要不给他解释的机会;不要不顾及他的感受,替他做决定;不要一味的认为压力就是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