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专栏这么多年,我收到的最多提问是“我不是新闻、中文专业的,想做记者、编辑,应该怎么做?”,而提出这个问题的人,大多数都已经面临毕业或者已经毕业面临择业了。
每当有年轻人说自己迷茫,找不到方向,问我应该怎么做的时候。我总是回复熊培云的话“要么静下心来读点书,要么去赚点钱。”每次我去陌生的地方采访,我妈总是跟我说“如果不认识路,就早点出发!”这个习惯让我每次都能从容不迫的进行工作,很少迟到。
因为家庭影响,我习惯早打算、早规划、早准备。对于身边的人,我也总是这样建议,很多人会说,我早打算、早规划、早准备了,但是然并卵呀!
我来讲一个我身边真实的“然并卵”故事。我给杂志做书评版编辑的时候,有位姑娘长期给我做撰稿人,我们相识熟悉,是我偶然在网上看到她的书评,私信问她,我想刊登,她能不能修改一下。她问了我媒体名字之后,就提出要拜访我!我很意外,怕遇到奇怪的人,忐忑的约了单位附近的地方。她当时带着那本书来,恳求我帮她修改稿子,并且提出稿费我可以自己留着,我表示一定会发给她,她说可以请我吃饭。后来她每次写了新稿子,不管是不是书评,都会发给我,希望我刊登或者推荐给其他编辑刊登。
熟了以后我才知道,她来自一个偏远的山村,她学习优异,却考取了北京某师范大学,她说老师是最容易获得北京户口,留在北京的工作,她小学时跟随父母来北京的时候,就发誓要离开那个小山村,留在繁华的北京,一直在为此准备,为此努力。
她上大四以后,稿件数量大大减少,问她原因,她说开始去学校实习了,时间和精力不够用,写的少了。我经常能看到她夜里一两点还在线写教案,批改作业。尽管这样,那所北京远郊区县的小学还是没有留下她。
毕业后,她带着满满的遗憾,离开了北京,成为了家乡一所乡村小学的老师。我能感受到她稿件里的满怀落寞,有天她给我打电话,说年级主任让她周末帮忙去种玉米,这不是她想要的生活,一边说一边哭。
对此我无能为力,我给她写了长长的邮件,其中有句话“人生无非是读书、历事、见人、行路,决定生活状态的三个重点思维逻辑、情商、技能,你能看多远,你才能走多远。”她收到后,把这个当成了签名!后来她利用多年写书评积累的媒体和出版资源,给所在小学募捐出了一个小型图书馆,让这所小学成为家乡第一个有图书馆的小学,她因此被提拔到教委工作,通过公务员考试之后留在了家乡的省城。
决定生活状态的三个重点:思维逻辑、情商、技能,都不难改变,认真学习《走出思维的误区:批判性思维指南》、《深度案例思考法:从怎么可能到原来如此》《麦肯锡教我的思考武器:从逻辑思考到真正解决问题》就能让你的思维逻辑提高一大块。情商的两个重点,沟通和自我认知,通读理解《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沟通圣经:听说读写全方位沟通技巧(修订第5版)》按照里面的方法实践就能有明显的效果。专业技能更是大学教育的重点。
面对生活的态度却是我们最难改变的,从《生命中最简单又最困难的事:日常生活就是我们的本身,既绝望又禅意》上架一周就成为畅销书,华莱士提醒我们,日常生活就是我们本身,既绝望又禅意,而要“在繁琐无聊的日常中,日复一日地保持自觉与警醒,困难得不可想象”。
无数人看到书里的开篇故事后陷入沉默:两条小鱼在水里游泳,突然碰到一条从对面游来的老鱼向他们点头问好: “早啊,小伙子们。水里怎样?” 小鱼继续往前游了一会儿,其中一条终于忍不住了,他望着另一条,问道: “水是个什么玩意?”
我们已经忘记了最开始的梦想,亦或者一开始就没有找到自己的理想,更别提去实现了,如果你不想在毕业后才来问我你该怎么做,那就现在开始思考、行动起来,如果不认识路,就早点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