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当这个熟悉的语音在四周响起,我们知道新年的脚步又近了。腊八节,又叫腊八,指的是每年腊月初八。在富平老家也有关于腊八的俗语:“腊八腊,拉年哈,再过二十天过年呀”,“腊月八,剪窗花”等等。
关于腊八节的由来有多种说法。 佛教的腊八节是为了纪念释迦佛成道,这一天大小寺庙都要举行舍粥法会,以示普渡众生。中国汉族地区佛教寺院煮以供佛的粥,叫“腊八粥”。而世居富北的父辈们坚信:腊八节与忠臣岳飞和布衣天子朱元璋有关。
二爷博学广记,人称之为先生。他常讲:腊八节源于人们对忠臣岳飞的怀念。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于成俗。
二爷还讲过: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经常会连续饥饿多日,无食可进。有一日,天寒地冻,朱元璋饿得前心贴后背,蜷缩在一破屋内,瑟瑟发抖。他一头跌撞在破墙上,墙皮脱落一片,他猛然发现一大把米,豆,红枣混杂着土粒滚落下来,原来是老鼠的一个粮仓。朱元璋急忙把这些东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锅粥,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又想起了这件事儿,便叫御厨熬了一锅各种粮豆混在一起的粥。吃的这一天正好是腊月初八,因此就叫腊八粥。
富平地处关中平原,夏种玉米,秋种小麦,也会种谷,收获小米。富北人在腊八这天很少吃腊八粥,但腊八面是必不可少的。
在富平农村,一般一日两餐,俗称两顿饭。早饭在九点左右,以稀饭菜馍为主,午饭在十五时左右叫晌午饭,以面食为主。腊月初八这天,富北家家户户特制腊八面。
腊八面又称“大家面”、“百家面”,有着“吃了腊八面,来年谷满院”的说法。在农历腊月初八早上,家家户户的主妇们会精心用玉米糁熬制一大锅早饭,比往日的更多、更稠,要满足一家饱食用之后还有剩余为佳,剩的玉米糁,要作为原料之一来做下午的腊八面,象征连年有余。正午以后,伯母,婶子们就开始忙碌了,母亲也不例外。他们将锅灶再一次打扫干净,用发亮瓷碗从面缸中舀出面粉,倒入面盆。然后将放入少量精盐,碱粉的温水搅拌均匀,左手将温水慢慢倒入面盆,右手用筷子慢慢搅拌,确保均匀,又避免面粉飞出,直至成粉絮状就停住加水。然后放入筷子,双手伸入,反复揉摁,不一会就成为精光发亮的大面团。她们会用洗的发白的抹布将面团盖住,放置一段时间,叫醒面。婶子们再精选小米、黄豆,淘洗干净。有钱人家会加入花生仁,杏仁,桃仁,或核桃仁,红枣,象征应有尽有,五谷丰登。她们将大葱,生姜,大蒜,白菜,荠荠菜洗了又洗,切碎,加点猪油炒成五香葱花。这时面也醒好了,婶子们和母亲会将面团取出,放于案板之上,撒些面粉,用手在面团上复复揉搓,然后用右手用力拍打,左手将擀面杖拿出,左转右摁,右转左摁,双手摁住,推出又拉回,就这样动作熟练,反反复复。不一会,面团薄而坚韧如牛皮般铺满案板。母亲又用面杖做轴,将它卷起来,然后用刀沿面杖轻轻一滑,千层卷般的面层从面杖两侧有序散落,母亲又横一刀,斜一刀,切成面片。放下刀后,母亲双手掬起面片,轻轻的抖一抖,菱形的碎面便天女散花般铺满案板。这时锅里的水也沸腾了,正好下面。不一会,热气腾腾,面香飘屋。盛一碗,白里带红,红里透黄,丝丝粉条,莹莹绿叶,搅一搅,表层油花散开,珍珠黄豆,翡翠萝卜便翻将上来,沁人心鼻,口水欲滴。母亲既是家族妯娌的老大,又是外婆的长女,擅于面工,做成的面条面片以“薄、筋、光、细、长、”闻名,她又拿的住调料,会把握火候,做的腊八面又有“韧,辣、煎、劲道,麻香”的特点。
富北的腊八面既然叫百家面,故不能独自享受的。面做好了,第一碗先敬灶王爷,民以食为天;第二碗敬财神爷,求财祈福;第三碗敬列祖列宗,保佑家丁兴旺,儿孙满堂。然后将敬后的三碗面回倒锅里,搅拌均匀。母亲就再盛出好多碗来,让我们弟兄几个双手端着给左邻右舍送去分享。有时自家的面做的慢了,还没出门,其他小伙伴们已将自家的腊八面奉送到我家。大家互道连年有余,五谷丰登,互换热面,开始享用。自家人用饭会按长幼有序进行。姑娘和小媳妇们会坐在厨房门口用饭,时不时的看看老人和孩子的饭用完了没有,及时给老人和孩子盛饭。端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面,家人们有时会围在石桌旁,晒着太阳美美的享受着,有时会和邻居们蹲在门口的土堆上边聊边吃。遇到外乡人路过,乡亲们也会盛满一碗腊八面给他们送暖驱寒,把祝福与友好送于他们。正如诗人描述:
开锅便喜百蔬香,
差糁清盐不费糖。
团坐朝阳同一啜,
大家存有热心肠。
想起当年的情形,我也赋诗一首,对勤劳友好的富北父辈以示敬意:
天寒腊面香,
腹饿未先尝。
阶下呼悠客,
同斟富贵汤。
今年腊八恰逢大寒,有些地方也飘起了雪花。“大寒三白定丰年”,来一碗暖暖的腊八面,品一季浓浓的故乡情,预祝来年五谷丰登,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