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孔子在他的自述中提到过一句“ 六十而耳顺”,他现在已经是60岁的老人了,那“耳顺”是什么意思呢?
有一次,一个名叫接舆的人遇到孔子就开始唱:“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他认为孔子很固执,于是就说他不懂得变通,让他放弃。孔子下车,想与他说话,而他避开了。很多人听到这些话都会觉得刺耳,但是孔子不同,他能听进去,他想跟接舆说话也是因为他想跟他解释一下。
还有一次,孔子在去渡口的路上,让子路去问路,子路遇到了长沮和桀溺,当子路问出问题,两人回答的时候,桀溺再次开口了:“与其跟着像孔子那样要去改变的人,倒不如跟着我们避开世界呢。”子路把他们说的话告诉了孔子。这两个人说的话与孔子的政治理想是冲突的,因为孔子要去平定天下,而不是避开世界。孔子的观点跟他们不同,可是他没有因为这个冲突而对那两人的想法表示反对,他们说的也是有道理的。
为什么他们说的有道理?其实长沮和桀溺的选择就是不去改变世界。他们的观点是:当时的天下已经糟糕到了一种无法改变的境界,他们自然不去改变了,两人似乎是消极的。但是他们这就是顺其自然,尊从自然,因为他们认为天意难违。与世隔绝,避开乱世,也是为了保护好自己,不身处危险之中。这就是道家的精神。不是这种做法不合理,是在为自己着想。
但是孔子不一样,孔子主张儒家精神,他拥有使命感,责任感,他要去平定天下,与两人的选择是有冲突的。
而孔子发现他们的说法跟自己的政治理想不一样,却没有对他们表示反对,这是因为那两个人的话说的有道理吗?这肯定是其中一部分的原因,但并不一定是全部。这次我们说的是孔子的耳顺,所以他对两人观点的理解,也是出于耳顺的,他只是在继续保持自己的想法。
如果他还没有达到这个境界,那么别人说的话他是不理解的,因为他的耳还不“顺”,可能对自己抱有反对意见的其他观点没有太多的容纳,可能就听不进去。但是现在他耳顺,就能听进去,他理解别人的观点与想法。
还有一次,晨门问子路说:“你是来自哪个学派的? ”子路回答: “我是来自孔门的,我的老师是孔丘。”晨门问:“就是那个明知做不到还要做的人吧?”
从晨门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晨门认为孔子是一个明知无望,也要去做事情的人,也就是说,孔子在他眼里是一个不懂得变通的人,一个习惯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去看待一件事情的人。孔子面对这样的说法没有偏见,很宽容的接纳了,他确实有这样的性子,因为想要改变天下很难,但是他还是坚持去做。这可能是其中一部分原因:他确实拥有这样的性子。但这并不是全部,孔子在接纳这条说法时是带有宽容的心的,他现在已经彻底耳顺了,以前很多他听不进去的话,现在他也能听进去了。尽管他不认同别人的观点,他还是会对其有一定的接纳,甚至有时候会尝试去思考这些观点的合理性,尝试认同这些观点,说明现在很多东西他都能听进去了。
孔子对别人的观点确实抱有理解的态度,毕竟“忠言逆耳”,发自内心的一些真话,经常会让人感到刺耳,从而很难接受,孔子能接受这些就说明他已经达到一种境界了,这种境界正是“耳顺”。但是他在接纳别人的基础上,也能做到保持自己的观点,别人说的话他是可以听进去的,但是他对自己的内心仍然是坚守的,他仍然有不惑,对别人理解的同时,又对自己的观点保持坚守,所以他的耳顺分为两面:一是对别人的说法的理解,二是在别人的观点之上仍然不惑。
这就是孔子的“耳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