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不是病夫”,“我不做大哥很久了”,“我以前没得选择,现在我想做一个好人”……经典的对白,磁性的嗓音,胶片会老化,容颜会老去,但是那些在经典电影中一直陪伴我们的声音,将永远年轻。
最近去世的冯雪锐,是我很喜欢的配音演员之一。冯氏配音,就像他的那条著名广告“滴滴香浓,意犹未尽”,真有如咖啡入喉,说不出的回味。雁过留声,冯雪锐做到了在世间留下一道灿烂的轨迹,一路走好。
一直对配音演员这个深藏摄影棚的神秘群体有着浓厚兴趣,这兴趣包含好奇、欣赏、崇拜,甚至一丝“嫉妒”。配音演员是奇特的存在,能够代替不同年龄、不同气质、不同性格的角色发声,一部影视剧走马观花的一大群人,背后常常就那么六七个人支撑,在粉丝文化不是特别茂盛的过去,人们很难察觉,很多角色其实“共享”同一个声音。
原汁原味的“内地港味”
小时候看港剧港片时,曾误以为角色本人说话就是如此,后来有了后期配音的概念,也常有人惊叹香港人普通话如此标准。其实,我们最熟悉的几代香港普通话配音员,虽长期工作在香江,却基本都生长在内地。
比如,老前辈级别、曾为苏乞儿(《醉拳》)、冯敬尧(《上海滩》)配音的唐菁是河南人,而冯敬尧的扮演者刘丹(刘恺威的父亲)是本身同样擅长配音的山东人,为李小龙、王羽两大巨星配音的张佩山是北京人;后起之秀冯雪锐虽生在印尼,成长还是在北京,直到1973年才定居香港。
观众更熟悉的TVB配音员张艺出生在西安,叶清在上海长大,为亚视配过众多剧集的杨晓,曾是内地大名鼎鼎的上海电影译制片厂当家小生,“黄蓉”、“阿紫”邢金沙来香港之前,则是浙江昆剧团的昆曲演员。
太多了,数不胜数。
进入90年代,港片经常一口台湾口音的普通话,配音工作一度被台湾配音班底包揽,这批配音员以迥异于香港同行的特色,留下了诸多流传至今的金句。
因此,能够让我们听懂一些原本粤语发音的作品,听到香港明星开口“说”普通话,这些幕后英雄实在功不可没。
“港味”炼成非一日之功
放松,慵懒,蜻蜓点水,看多了香港影视剧对白,会觉得香港人讲普通话大抵该是这种“港台腔”,这在电视剧领域被称作“TVB腔”。
可是听了冯雪锐、张秋冰乃至更早的配音员的作品,虽然也能意识到“这是香港电影”,却会发现他们的腔调,和后来流行的“港台腔”有极大差别,年代越是往前,这种差别越大。
香港本来是粤语片的天下,上世纪四十年代,大批内地电影人汇聚香港,国语片开始崛起,到邵逸夫主持邵氏公司时,国语片精良的制作令受众狭窄的粤语片相形见绌,香港、台湾、东南亚都有国语片的消费群体。
那时候的“港片”,无论风格,题材,气质,都更像是上海电影的延续,对白自然也不会有什么“港味”。邵氏公司虽然在60年代引领武侠片潮流,而上海明星公司早在20年代就拍摄了万人空巷的《火烧红莲寺》。
不过,香港早期国语片是现场录音,要求演员必须会讲普通话才行,著名导演袁仰安在片场遇到过来参观、当时还不是演员的夏梦,觉得她适合演戏,第一句话就问“你会说国语吗?”。照此发展,以后扬名影坛的狄龙恐怕难有出头之日。据后来的大导演、当时还在电懋写影评的张彻回忆,他提倡了后期配音并为邵氏所接受。
当时有很多同时精通演戏与配音的全能,如将配角演到极致的谷峰,口音朴实的井淼,他们塑造的角色大多由自己亲自配音。蔡澜回忆,唐菁配音需要在对白本上做记号,以提示加重语气,结果被大家恶作剧胡乱标记。
1974年,邵氏成立国语配音组,冯雪锐、张济平、廖静妮以及后来成为著名影评人的列孚,都在这一年开启了长短不一的配音生涯。
1973年,楚原《七十二家房客》挽救低谷中的粤语片,70年代末香港电影新浪潮波涛汹涌,戏台逐渐从十里洋场搬到铜锣湾,故事题材与表演方式变了,配音风格当然也随之更贴近生活。进入八十年代,港片配音已不是邵氏那种字正腔圆、一板一眼。
至于“港味十足”的“港台腔”、“TVB腔”,个人感觉是90年代正式一统江湖的,港味配音如何拿捏分寸?张艺给出的答案是要贴近粤语的节奏跟语速。
这其实也是TVB腔的秘诀。
南腔北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不同配音风格的形成,会受到地域性、时代性以及作品类型诸多因素影响,香港有“港台腔”,内地也有所谓的“翻译腔”,上译厂著名配音艺术家刘广宁曾参与香港电影《豪门夜宴》的配音,就略微带有翻译腔的痕迹。
80年代,很多译制片在内地风靡一时,由香港译制的美剧《大西洋底来的人》是比较特殊的一部,配音不是我们熟知的翻译腔,“麦克”的读法不是模仿英文发音,而是中规中矩的念出来,多年以后,曾为法国影片《红与黑》配音的赵忠祥还表示很不适应。其实这是欣赏习惯问题,习惯了内地译制片,会觉得外国人说话要拿腔拿调才对味。
这并不是说翻译腔有什么问题,就像“TVB腔”是努力贴合粤语节奏与习惯的“拿腔拿调”,“翻译腔”同样是为了贴合欧美语言的摸索与尝试。“翻译腔”当然不是唯一正确的风格,但却是得到众多观众认可的模式,“TVB腔”有经典的《无间道》“天台对决”,但谁能否认百听不厌的《尼罗河上的惨案》,同样是“翻译腔”的传世之作呢?
在“翻译腔”逐渐生活化的今天,由于很多港片由内地配音班底完成,港片配音独特的味道似乎也在流失。内地配音演员不像TVB配音员同时懂粤语和普通话,难以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刻意模仿反而吃力不讨好,发挥不出自己的优势。
回想当年台湾配音员相对港配,声音更嘹亮、喧闹、活泼,有着漫画式的夸张,配出了自己的风格,诞生了石班瑜、胡立成等“御用代言人”,在个人体验中,80年代由广东话剧团配音的经典港剧《霍元甲》不靠“港台腔”也能配出“港味”,前些年由上译厂完成、受到吐槽的《东邪西毒终极版》,其实相对港配抛去情怀成分也不落下风。
也许就像从“邵氏对白”到“港台腔”的形成,默契并非一日之功,也许内地配音会逐渐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港片风格”。
致敬,配音演员。
文/叶萤火 首发于个人公众号:萤火往事
参考资料
李翰祥《三十年细说从头》,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01
张建德著,苏涛译《香港电影:额外的维度》第2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8
魏君子主编《武侠大宗师:张彻》,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12
子宇《梦回仲夏:夏梦的电影和人生》,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5-06
蔡澜《随心随意去生活》,湖南文艺出版社,2018-07
非常记忆:声音的魔术师 译制片的美好时代
声临其境 第2季第12期